贩毒案件中, 只知道数量, 不知道品种, 还会被判处刑罚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贩毒罪是根据毒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定罪量刑的,只知道数量不知道品种,是无法判断的。 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X片一千克以上、X因或者X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 的;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 (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X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X片不满二百克、X因或者X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理由:1.仅仅是知道他人犯罪,自己并没有参与犯罪也未实施窝藏和包庇行为,就不构成犯罪。 2.如果你在与朋友生活或者出去玩的期间,曾经帮助其做过贩毒的事情,可能会构成贩毒罪的共犯。
会知道。法庭做出缓刑判决后,可以通知被告人所在单位。对于被判刑的人员,在判决生效后,判决书可以送达到被告人所在单位,但也有可能不送达所在单位,而向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送达。
-
欠钱不还会被别人知道吗?
欠钱不还曝光信息是否犯法要看曝光信息的主体是否有此权力。如果是法院公布失信人名单是合法的,私人擅自披露的属于违法行为。网络上公布他人信息是违法的。公开他人信息属于侵犯他人隐私,要承担侵权责任。
2021.02.24 423 -
不知情携带毒品会被判刑吗
不知情携带毒品的,不构成犯罪,不会判刑。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是非法持有毒品罪,但是需要主观方面怀有故意的心理态度,而不知情不会构成故意。
2020.09.19 205 -
贩毒案件中毒品的数量如何认定
对于查获的毒品,有证明大量掺假,经鉴定毒品含量极少,确有大量掺假成分的,在量刑时应酌情考虑;在计算毒品数量时,对于十分明确的同种类毒品一般不以纯度折算。
2020.12.24 138
-
贩毒只知道数量和品种会被判刑吗
贩毒罪是根据毒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定罪量刑的,只知道数量不知道品种,是无法判断的。 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
2022-04-18 15,340 -
贩卖毒品量刑,不知道毒品品种,还没有给出量刑建议会判几年
贩毒罪是根据毒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定罪量刑的。在不知道毒品品种的情况,是不能给出量刑建议的。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
2022-04-06 15,340 -
贩毒的数量不大,想知道贩毒未遂罪是否会被判刑?
通常情况下贩卖毒品的既遂与否,应以毒品是否进入交易环节为准。 以贩卖为目的实施了购买毒品的行为,或者有证据证明以贩卖目的而持有毒品,或者有证据证明以贩卖为目的购进或持有毒品的行为人与购毒者已达成毒品交
2022-07-25 15,340 -
贩毒根据什么定罪量刑, 不知道毒品品种
贩毒罪是根据毒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定罪量刑的。在不知道毒品品种的情况,不能给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走私、贩卖、
2022-03-11 15,340
-
01:14
怎样知道案件是自诉还是公诉由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应当属于公诉案件,由受害人直接去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属于自诉案件。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终结后,应当移送至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作出起诉决定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符合这一类情形的,应当属
1,950 2022.04.17 -
00:54
贩毒会被判死刑吗贩毒是否会被判死刑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
608 2022.06.17 -
00:56
报警立案可以不让家人知道吗报警立案可以不让家人知道的。法律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因此,当事人去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8,36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