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借款追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1、民事诉讼中,一般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超过两年,债权人即丧失胜诉权。2、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要求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银行报案后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处理,期间一直在侦查未结案,所以诉讼时效还没有重新计算,因此,2016年起诉尚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我国法律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借款利息的法律规定如下:借款人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利息;贷款期限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贷款时一并支付;贷款期限一年以上的,每届满一年支付,剩余期限不满一年的,返还贷款时一并支付;借款人未在约定期限内返还贷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
公司法关于借款的规定有哪些
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向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借款。《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
2020.04.23 311 -
有关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有关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规定如下: 1、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
2022.06.17 994 -
交通肇事逃逸有关法律规定有哪些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情况下是会进行拘留的,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严重的吊销驾驶证,终生禁驾。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
2020.09.29 397
-
有关借款追逃的法律规定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1、民事诉讼中,一般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超过两年,债权人即丧失胜诉权。2、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要求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银行报案后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处理
2022-04-20 15,340 -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1、民事诉讼中,一般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超过两年,债权人即丧失胜诉权。2、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要求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银行报案后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处理
2022-04-19 15,340 -
那么关于借款追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1、民事诉讼中,一般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超过两年,债权人即丧失胜诉权。2、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要求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银行报案后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处理
2022-04-26 15,340 -
法律规定借款追逃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关于借款追逃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1、民事诉讼中,一般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超过两年,债权人即丧失胜诉权。2、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要求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银行报案后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处理
2022-05-01 15,340
-
01:35
债权转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债权转让一般指的是涉及的合同债权人将其债权全部或者一部分的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在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债权转让一般可以分为: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 如果是债权全部让与第三人,第三人可以取代原债权人成为原合同关系中的新的债权人,因此原合同中的债权
1,322 2022.04.17 -
01:38
合同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合同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关于合同违约金的最新法律规定,就是我国在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但是在民法典正式生效之前,合同法仍然有效,因此我国合同法也是合同违约金的有效法律依据之一。根据合同法以及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合同违约金就是指,合同双方
1,680 2022.04.17 -
01:02
隐名股东法律规定有哪些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实际出资人即隐名股东可以与名义出资人签订代持股协议,且该协议合法有效,除非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合同无效事由出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隐名股东想要得到公司的承认需征得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东同意。除此之外,名义股东与实际
1,38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