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果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公司应在员工入职起一个月内(试用期内也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员工双倍工资。但要注意一年的诉讼时效问题,双倍工资的请求诉讼时效是逐月失效的。双倍工资时效性是从员工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一年内。实践中是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二个月发工资之日起开始计算一年的诉讼时效。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再支付用工之日起满一年后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公司拖欠工资是不合法的,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支付,也可以向当地劳动站申请劳动仲裁。 公司没有按法定标准及时间支付工资或加班工资,员工可以以此被迫提出离职,要求每工作一年公司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金,同时员工工作期间的工资也可以要回。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主动辞职的,公司不需要支付员工赔偿金,但是员工可以要求公司支付最多11个月的双倍工资。因为法律规定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后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双倍工资。
拒签劳动合同公司要求赔偿可以。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
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可以要求公司赔偿吗?
虽然在实践中,想要到到赔偿很难,主要没有持有劳动合同不一定对员工造成重大损害,员工也难以证明损失存在。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在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将对公司实施每人千元标准的罚款。也就是说,如果单位没有给员工持有劳动合同,虽然赔偿
2020.01.29 128 -
不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签了劳动合同却不给员工的,可以要求赔偿。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
2020.04.16 161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1.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自己辞职,没有经济补偿金;被解雇,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按工龄,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自己辞职
2022-05-07 15,340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是可以的,所以建议劳动者尽快到劳动局找仲裁委员会,依法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
2022-02-23 15,340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公司可以要求赔偿吗
《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
2022-03-27 15,340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吗?
公司应在员工入职起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员工双倍工资。但要注意一年的诉讼时效问题, 公司应在员工入职起一个月内与给你交社保,你可以要求公司补交。但不
2022-02-17 15,340
-
01:00
没有签合同可以要公司赔偿吗
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一般情况下,劳动者都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赔偿。具体来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也就是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没有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就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2,005 2022.04.15 -
01:15
劳务合同解除可以要求赔偿吗
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辞退员工时,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但具体要补偿或者赔偿多少钱,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员工的工作年限。当然,也有少数情况是公司解聘员工不需要支付赔偿的,比如:因为员工的个人过失给公司
1,103 2022.04.17 -
01:09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的;当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员工继续续签,则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其中工
44,54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