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犯罪公安机关能管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县级公安机关可以管辖。 根据《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立案的材料来源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和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根据《刑法》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应当严格依照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并在对等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履行我国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义务。 外国籍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外国籍犯罪嫌疑人的国籍,以其在入境时持用的有效证件予以确认;国籍不明的,由出入境管理部门协助予以查明。国籍确实无法查明的,以无国籍人对待。
侵占罪公安机关会管,但是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处理。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
侵占罪公安机关管吗?
侵占罪是自诉案件,公安机关不管。自诉案件,公诉案件的对称。即自诉人提起诉讼的案件。中国的自诉案件是告诉才处理的以及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
2020.10.07 229 -
侵占罪公安机关管吗
侵占罪公安机关肯定会管,但是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处理。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2020.01.06 323 -
中国人在国外犯罪,国家能管吗
中国公民在外国的一般违法行为,适用所在国的法律。中国公民在外国的犯罪行为,按所在国法律处理。另外,中国也将依照中国法律进行追究,但是如果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中国可不予追究;如果最高刑期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
2020.01.29 1,562
-
在国外犯罪公安机关应该如何办?
看是犯的什么罪 如果是一般刑事责任20年早就过了追诉期了 但是如果性质比较严重,犯罪罪责大,虽然过了追诉期还是会向法院报批,申请追诉的
2022-08-05 15,340 -
侵占罪公安机关能管辖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2022-06-14 15,340 -
公安机关能将犯罪嫌疑人运送到司法机关吗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凡遇到下列情况,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将犯罪嫌疑人扭送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往往不能及时通知司法
2021-11-30 15,340 -
公安机关能消除犯罪记录吗?
不管是犯罪信息还是违法不良信息,留存在公安机关的,是不可能消掉的。因为凡是经过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都要存档备查。另外,司法系统对犯罪信息记录也已规章化、制度化,凡是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将受到行政处分。最高
2022-03-11 15,340
-
00:58
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具体如下: 1、公安机关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刑事案件有权立案侦查; 2、使用各种秘密侦察手段的权力,包括秘密监视、秘密搜查、使用秘密力量进行内线侦察和阵地控制,以及使用秘密的技术手段等; 3、有权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实行
7,306 2022.04.17 -
00:49
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会判死刑吗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是否会判死刑,要看犯罪地是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采用的是属地管辖原则,即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无论是哪国人,只要犯罪地是在中国,都适
5,006 2022.04.17 -
00:57
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什么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组织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鉴定和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
5,39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