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过了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权即使超过诉讼时效,债权人依旧可以起诉。 但是对方可以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法院会判原告败诉。但是对方如果不提出超过诉讼时效这个抗辩理由的话,法院也不会主动审查,一切程序也会照常进行。 根据《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我是赵律师,关注我,轻松学法不吃亏。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利人胜诉权利归于消灭。如果遇到诉讼时效已过的情况,债务人可以签收催收通知;争取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还款协议;争取债务人自愿还款。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已经超过时效期限的债权,不可以作为主动债权抵销,否则,相当于强迫对方履行自然债务。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可以用被动的请求权作为抵销。诉讼时效在到期前可以申请抵销的,债权人还是可以进行抵销。
-
债权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对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救济: (一)自愿履行 对时效已过之债权,债务人自愿做出给付的,不受法律的禁止,即使是债务人不知时效已过,也不例外。 (二)承认债务(权) 如果债务人明确承诺将履行已过时效之债务,无论何种方式,均构成对
2021.04.15 170 -
债权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一)自愿履行。对时效已过之债权,债务人自愿做出给付的,不受法律的禁止。 (二)承认债务。如果责务人明确承诺将履行“已过时效”之债务,无论何种方式,均构成对原债务(权)的承认。 (三)抵销。在抵销中,为抵销的债权,即债务人的债权,称为主(自
2021.03.26 108 -
债权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对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救济: (一)自愿履行。 对时效已过之债权,债务人自愿做出给付的,不受法律的禁止。 (二)承认债务(权)。 如果债务人明确承诺将履行“已过时效”之债务,无论何种方式,均构成对原债务(权)的承认。 (三)
2021.04.29 128
-
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怎么办
1、审查是否具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重新计算的情节;2、如果有1中的情节,那么诉讼时效还没有经过;3、如果没有1中的情节,诉讼时效已经经过。诉讼时效经过并不代表债权人丧失了诉权,债权人仍有权向法院起诉,
2022-03-09 15,340 -
过了债权债务诉讼时效期怎么办
过了债权债务诉讼时效期,可以向债务人发出催还的通知。在超过诉讼时效后,到人民法院起诉,由于丧失了胜诉权,债务很难追偿。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2022-05-12 15,340 -
债权请求权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债权人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债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债务人同意在诉讼时效期满后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满为由进行辩护;债务人自愿履行的,不得要求返还。 法院不
2021-12-20 15,340 -
债权转让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你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之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据此规定,你债权的最后一笔还款期限应该是
2022-03-20 15,340
-
01:03
债务超过诉讼时效了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普通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三年届满之后,债权人将丧失胜诉权,但是发生诉讼时效中止或者中断的除外。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意味着债权人将丧失债权,而是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债权人仍然有权就该债
1,818 2022.04.17 -
01:01
债务人超过诉讼时效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诉讼时效届满之后,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是归于消灭。而是变为了自然之债,也就是债权人散失了胜诉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债权人无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债权人仍可以提起诉讼,只是债务人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若其主张诉讼
1,075 2022.04.17 -
01:22
债权诉讼时效债权诉讼时效为三年。债权的诉讼时效是指债权转让过程中发生的,损害债权人利益,如因债务人不履行还款义务而造成债权人利益的损失,或者债权人迟延履行还款义务等损害债务人利益,又或者债权人通过非法行为发售债权,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法律纠纷,
2,0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