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诉讼期间是怎么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几类特殊的争议,如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争议,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二、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地域性,因此,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其他法律规定了特别时效的,依照其规定,如海商法规定的货运赔偿请求权的时效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当应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三、根据2021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总则》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诉讼期的规定是:一般情况下,发生合同纠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3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对其不予保护。
-
合同诉讼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合同诉讼期限时间为三年。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的,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三年。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
2022.04.13 294 -
劳动合同纠纷诉讼时效期间是怎么规定的
劳动合同纠纷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是: 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2、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3、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2020.12.09 165 -
诉讼时效期间是怎么规定的
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
2021.04.18 104
-
诉讼期间合同到期怎么处理的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
2022-06-14 15,340 -
劳动合同纠纷诉讼时效期间是怎么规定的
劳动合同纠纷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是: 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2、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3、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的仲
2022-06-06 15,340 -
合同期间的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适用于绝大多数类型的合同纠纷。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
2022-06-04 15,340 -
合作合同期间的诉讼时效
诉讼或者仲裁时效是权利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争议,保护其权益而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尽早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人间的纠纷。
2022-08-18 15,340
-
01:43
履行中的合同诉讼期限怎么确定
诉讼时效,是一种法律制度,它规定的是确认法律文书和法律事实发生或消失法律效力的时间范围。设定诉讼时效,不是保护债务人,而是促使债权人积极、主动行使债权,从而确保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案件千差万别,因此,具体到各个案件,
1,310 2022.04.17 -
00:55
欠款诉讼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欠款诉讼期限的具体规定,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欠款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但是起算点各不一样; 第二,如果欠条上载明了还款日期,诉讼时效从还款日期届满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第三,如果欠条上没有载明还款日期,债权人可以随时向债务人主张债务;如果
1,746 2022.05.11 -
01:09
抵押合同诉讼时效是怎么算的
抵押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如下: 1、抵押合同的诉讼时效自还款义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年; 2、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符合下列条件能实现
1,112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