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规定探亲假多少天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探亲假,是指职工享有保留工作岗位和工资而同分居两地,又不能在公休日团聚的配偶或父母团聚的假期。劳动法没有相关探亲假的规定。 2、《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第4条规定探亲假期分为以下几种: (1)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30天。 (2)未婚员工探望父母,每年给假一次,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45天。 (3)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20天。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在内。 (4)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例如学校的教职工),应该在休假期间探亲;如果休假期较短,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补足其探亲假的天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国家规定的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探亲假一次,假期三十天。探亲假期有三种: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三十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因为工作需要,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四十五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
首先,职工如果不与配偶常住,且不能与其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亲假;与父母不常住,也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亲假。关于探亲假的天数,探望配偶的,每年有一次机会,假期为三十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一年一次,假期为二十天。
-
异地探亲假国家规定多少天
依据对象来定。探亲假,是指职工享有保留工作岗位和工资而同分居两地,又不能在公休日团聚的配偶或父母团聚的假期。它是职工依法探望与自己不住在一起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配偶或父母的带薪假期。
2020.07.02 1,190 -
探亲假有多少天? 有国家规定吗
探亲假天数的规定: (一)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三)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2020.11.12 179 -
国家规定探亲假几天
(一)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 (三)已婚职工探望
2020.10.11 229
-
2019年2019国家规定探亲假是多少天?
探亲假包括双休日和节假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员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第二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国人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固定员工,不能和配偶住在一起,不能在假日再会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本规定
2021-10-24 15,340 -
2019年探亲假国家规定几天
一、享受探亲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主体条件,只有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才可以享受探亲假待遇。(2)时间条件。工作满一年。(3)事由条件。一是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
2022-03-16 15,340 -
2019年探亲假国家规定
按照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工休假日团聚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如果已婚职工
2022-01-09 15,340 -
2019年探亲假国家规定
国务院在《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这一劳动行政法规中规定:凡是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职工,与配偶不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亲假。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
2022-01-10 15,340
-
01:16
国家规定婚假多少天2021年
国家对婚假的规定,具体如下: 1、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不再享受晚婚假15天,只有3天法定婚假。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2、晚婚晚育假的奖励已经
4,736 2022.04.12 -
01:00
事业单位探亲假多少天2021年新规定
事业单位探亲假,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三种情况,具体如下: 1、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30天; 2、未婚员工探望父母,每年给假一次,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45天; 3、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20天。 探
4,805 2022.04.12 -
01:07
2020国家规定婚假多少天
法定的婚假为3天; 婚假一般指的是员工本人结婚依法可享受的假期。婚假是员工结婚时给予的假期,并由其所在单位如数支付工资,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福利政策,也是一种对员工的精神抚慰,同时也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3,482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