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砍人应该怎么样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 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二、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察,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若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不管是公诉还是自诉,都可以同时提起,要求对方赔偿医疗等费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打架砍人事件发生,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察,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
打架砍人事件该怎么处理,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察,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情节严重致死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
-
打架砍人事件怎么处理
打架砍人事件发生,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察,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
2020.01.04 145 -
骂人打架应该怎么处理
骂人打架的处理: 1、如果是当众辱骂,其行为就涉嫌公然侮辱他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其治安行政责任; 2、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轻伤以下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则按照故意伤害罪的规定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2020.01.09 366
-
打架砍人该怎么处理?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等费用。《》第四十三条:“殴打
2022-09-01 15,340 -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等费用。《》第四十三条:“殴打
2022-09-13 15,340 -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
1、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 2、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2023-04-25 15,340 -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
打架砍人怎么处理,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等费用。《》第四十三条:“殴打
2022-09-13 15,340
-
01:22
犯打架斗殴罪应该怎么样处理打架斗殴,如果情节轻微,没有严重后果,予以治安处罚;如果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则以聚众斗殴罪处罚;如果造成轻伤以上,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公安机关通常根据伤情鉴定结果来对应处理。 1、鉴定结果为轻微伤,根据具体情形按照治安处罚,处五日以
1,134 2022.04.15 -
01:20
打架致人轻伤应该怎么样判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打架致人轻伤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犯故意伤害罪的,一般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此外,对于打架致人轻伤的处罚还应当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赔偿结果和被害人谅解等因素作出判断。 其次,轻伤属
1,066 2022.04.17 -
00:56
两人打架使一方轻伤的应该怎么样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两人打架,致使其中一方轻伤的,实质上已经可以成立故意伤害罪。这时候法定刑应该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根据《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2,72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