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孩子数量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抚养孩子的数量也是确定子女抚养费的重要标准。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七条第二款后半段的规定:“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也就是一方抚养两个孩子的,不抚养孩子的一方需要支付的抚养费比例最高不超过月收入的一半。如果双方抚养对等的孩子,一半来说可以互相不支付抚养费。其实给孩子再富足的的物质生活都不如给他一个精彩的精神生活。所以即使夫妻离婚了还是要经常探望孩子,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对他的生活成长也会有更积极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子女抚养费具体数额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一般情况下,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到30%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对于子女抚养费的具体数额,可以按照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经济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来确定。父母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可以按照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比例进行计算,没有固定收入的,可以依据其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水平按照上述比例计算。
-
抚养费交到孩子多大岁数
根据子女成年的含义,原则期限一般是支付到子女18周岁为止。如果子女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也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2021.04.06 260 -
孩子抚养费一般数额多少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育
2021.03.26 474 -
孩子抚养费一般多少数额
孩子抚养费一般没有明确的数额,是根据收入决定的。有固定收入的,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没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全年的总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适当的情况比例可以提高。
2020.01.06 103
-
如何确认孩子的抚养费数量
父母离婚时孩子的抚养费,一般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1、子女的实际需要;2、结合抚养地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3、父母双方的给付能力(收入及财产情况)。对于离婚孩子抚养费的确定,双方可以根据上述三
2021-04-20 15,340 -
如何认定孩子抚养费的数量
根据司法解释,夫妻双方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可按以下标准支付; 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
2021-09-30 15,340 -
怎么确认孩子的抚养费数量
父母离婚时孩子的抚养费,一般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1、子女的实际需要; 2、结合抚养地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3、父母双方的给付能力(收入及财产情况)。对于离婚孩子抚养费的确定,双方可以根据
2022-05-17 15,340 -
孩子抚养费的数额是多少,孩子抚养费多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
2022-08-23 15,340
-
00:53
争夺孩子抚养权和岁数有关吗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和孩子的岁数是有关系的。如果孩子已经年满8周岁,那么在考虑孩子的抚养权归属的问题上,就需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没有年满8周岁,那么就原则上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意愿。根据法律的规定,应当尊重年满8周岁的子女的真实意愿。离婚后,
1,201 2022.04.15 -
01:05
孩子抚养费多少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子女的抚养费给付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1、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按其月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标准给付;2、若有超过一个子女的,抚养费可以上一条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不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例;3、如果当事人无固定收入的
1,470 2021.03.24 -
00:45
长期抚养孩子能争得抚养权吗一方长期直接抚养孩子,在争夺抚养权问题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确定抚养权的处理过程当中,一般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孩子长期跟随一方生活,尤其是在幼儿园之前的孩子,维持目前的现状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司法实
91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