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为企业和自然人;主观要件为故意;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条件:犯罪主体为企业和自然人;主观要件为故意;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一、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二、主观要件: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三、犯罪客观方面:在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四、犯罪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特别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犯罪主体为企业和自然人;主观要件为故意;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020.02.23 90 -
恶意欠薪会构成犯罪吗?
恶意欠薪如果达到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程度,构成犯罪。前述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12.26 113 -
恶意欠薪会构成犯罪吗
有可能构成犯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
2020.06.24 137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条件:犯罪主体为企业和自然人;主观要件为故意;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
2022-06-08 15,340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条件:犯罪主体为企业和自然人;主观要件为故意;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
2022-06-06 15,340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数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有能力支
2022-06-07 15,340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数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有能力支
2022-06-09 15,340
-
01:03
恶意打假构成什么罪
恶意打假可能会构成敲诈勒索罪。恶意打假是利用假货掉包真货或者自带假货等形式,然后再以购买到假货为由逼迫店家付出高额赔偿,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追究。敲诈勒索罪的构成条件有: 1、客体要件。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各体是复
3,756 2022.10.03 -
01:09
恶意打伤人犯什么罪
恶意打伤人不一定是犯罪,但是如果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的结果,有涉嫌触犯了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一般来说,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如果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结果,只是轻微的抓伤、砍伤,在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以及在派出所的调解下,一般行为人只
1,430 2022.04.15 -
01:13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 1、主体要件,行为人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要件,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3、客体要件,犯罪行为侵害的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要件,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
2,419 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