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侵权赔偿的丧葬费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亡赔偿金,应当支付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年。死者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十年。侵害人致人残疾的,应当支付一定数额的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残疾者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自定残之月起,赔偿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但最低不少于一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丧葬费是受害人死亡后,赔偿义务人需要赔偿给死亡人亲属用以料理安葬死亡人后事的费用。该项赔偿项目的赔偿标准法律采取了确定化的具体标准,统一以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为基数计算6个月,其总和便是丧葬费总额,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是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因此,不管实际办理丧葬事宜花费是多是少,也不管受害人生前是生活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对于丧葬费的赔偿标准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都按照同一标准予以确定。
-
丧葬费分配的法律规定
丧葬费分配标准:丧葬费不属于遗产。如有节余,可参考亲属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以主要照顾和救济死者生前需要扶养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亲属、补偿对死者生前照顾赡养较多的亲属并兼顾其他亲属为原则进行酌情分割。
2021.01.03 604 -
国家赔偿丧葬费法律规定是怎样计算的
国家赔偿丧葬费计算,国家赔偿丧葬费,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
2020.10.29 116 -
丧葬费最新规定
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可知,职工的丧葬费发放标准为6个月的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过由于各地区存在风俗习惯差异,因此全国不同地区丧葬费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地区丧葬费发放标准也不统一,丧葬费标准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比
2022.04.12 993
-
民法典规定人身侵权赔偿中的丧葬费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
2022-03-21 15,340 -
民法典规定人身侵权赔偿中的丧葬费是多少?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
2022-04-20 15,340 -
民法典规定人身权赔偿中的丧葬费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
2022-04-14 15,340 -
丧葬费侵权法
(1)丧葬费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招致受害人丧命的,受害人的亲属对丧命的受害人进行安葬所产生的丧葬花费的支出。 (2)抚恤金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对死者亲属或伤残工人发给的花费。抚恤
2022-07-15 15,340
-
01:12
医疗事故丧葬费如何赔偿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的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当地的平均丧葬费用进行计算,具体则包括存尸费、尸体运转费、尸体整容费、火化费、寿衣费等费用,出于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的考虑,丧葬费用可以略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但是若因为患者家属大操
1,949 2022.04.17 -
00:55
侵权法赔偿规定第53条
侵权的专门法赔偿规定第53条如下: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不明或者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需要支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
968 2022.04.25 -
01:11
新丧葬费标准
新丧葬费标准如下:丧葬费是上年度本省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2倍,因此,从2021年9月1日开始,丧葬费就等于2倍的当地月可支配收入。从以往各地区标准不统一,有的包干,有的挂钩,最终实现了与当地月支配收入相挂钩的统一模式,更加清晰、明了,也更
4,42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