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劳动合同法产假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条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第八条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值15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中,对带薪年休假的操作办法做了具体的规定:1、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年休假天数为五天。2、如果劳动者累计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年休假天数为10天。3、如果劳动者累计工作已满20年的,年休假天数为15天。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而不满10年的,规定年休假为5天;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0年而不满20年的,规定年休假为10天;职工累计工作已满20年的,规定年休假为15天。
-
劳动法产假规定2020
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女职工的产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般情形下女职工享有九十八天产假,难产或者每多生一个孩子均可增加十五天产假。而即使流产,也根据月数规定了十五天到四十二天的产假。目前我国并未出台2020
2021.04.27 3,555 -
劳动法产假规定2020
劳动法对于产假的规定有: 1、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3、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4、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
2020.03.08 177 -
2020年最新劳动法产假规定
根据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规定,女职工的产假天数为98天(包括产前的15天)。特殊的,难产的孕妇可以再多15天;如果是怀孕但是流产,也可以享受产假。具体的:怀孕4个月以下流产的,产假为15天;4个月以上流产的产假是42天。如果生育
2022.04.12 1,428
-
2020劳动法年假规定
劳动法年假规定--年假计算方法: 按《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
2022-03-15 15,340 -
《劳动合同法》中如何规定年假?
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休息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
2022-04-08 15,340 -
劳动法年假是如何规定的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关于年假的规定: 第三条,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
2022-06-24 15,340 -
劳动法丧假规定2020年最新
根据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带薪休丧假的权利。因此,公司应当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员工带薪休丧假。员工休丧假的具体操作可参考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
2022-03-21 15,340
-
00:55
劳动合同时间如何规定
劳动合同时间的规定,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固定期限:即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效力期间,期限可长可短,长到几年、十几年,短到一年或者几个月; 2、无固定期限:即劳动合同中只约定了起始日期,没有约定具体终止日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依法约定终止劳
1,902 2022.05.11 -
01:14
2020产假新规定是多少天
产假,指的是在职的女性劳动者在其生产前后可享受的休假待遇,一般是从分娩前的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可延长至四个月;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相关规定,女性劳动者生育可享受98天的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15天;如有难产的,应该增
2,518 2021.03.24 -
01:14
2020年病假工资新规定
病假期间,是指职工因为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治疗而无法工作的时间。总的来说,病假工资由职工本人工资和工龄决定,但是,不管怎么计算,病假工资都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病假工资基数,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
4,928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