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对法院判决不服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被告人对于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这是被告人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也就是说被告人享有上诉权,对于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在经过被告人的同意的也可以提出上诉。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1、民事诉讼案件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对管辖有异议、驳回起诉三种情形。 2、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如果是终审判决,可以申请再审。
-
被害人不服法院判决怎么办
在不同的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对于公诉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判决不服的有抗诉请求权;对于自诉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判决不服的有直接上诉权。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对一审判决,由检察机关负责起
2020.10.04 359 -
对法院判决书不服怎么办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区分情况来处理。如果是对于普通一审程序的判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上诉。如果是对于二审生效判决不服,可以申请再审;如果是对于再审的裁判不服,需要进一步区分情形处理。例如:如果再审是按照一审程序审理,则对于该判决不服可以上诉
2022.04.12 3,044 -
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怎么办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
2020.09.23 254
-
被告对法院判决作出不服不服上诉怎么办
对一审判决上诉就意味着一审判决未生效,谈不上执行的问题。原告可以将其中一个被告列为被上诉人,其他人仍是原审被告的身份。诉讼费由上诉人垫付,最终根据二审判决确定诉讼费承担者。
2022-07-27 15,340 -
被告人不服法院判决不赔偿怎么办
1、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2、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
2022-06-01 15,340 -
被害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怎么办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抗诉一审刑事判决和裁定。受害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收到判决书后5日内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检察院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判决书五日后,请求检察院抗诉的,
2021-11-18 15,340 -
被告人对于刑事判决不服怎么办
在不同的刑事诉讼活动中,受害者的诉讼权利并不完全相同,受害者对公诉刑事案件的判决不服的有抗诉请求权;被害人对自诉刑事案件判决不服的,有直接上诉权。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
2021-11-18 15,340
-
01:09
被害人不服刑事判决怎么办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对判决不服的解决办法: 1、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2、检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
6,870 2022.10.12 -
00:55
对刑事二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若有异议,可提起再审。一般来说,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但如果当事人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可由本人进行申请审判监督程序。有三种启动形式: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进行再审。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
2,362 2022.05.11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015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