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从企业借款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企业出借工资给个人,需要根据企业章程举行股东大会,股东均同意的才可以将资金出借给个人。 企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在违反企业的相关规定及未经股东们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的将企业资金借贷给他人。企业的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的借贷关系,其原因是以履行自己的职务为前提的,这种借贷关系和一般的借贷关系不相同。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出借工资给个人,需要根据公司章程举行股东大会,股东均同意的才可以将资金出借给个人。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在违反公司的相关规定及未经股东们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的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
签订借款合同。如果是非关联企业之间,只要借款的利息没有超过银行同期利息,就可以在税前扣除;如果是关联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利息需要符合规定,同时也要考虑债资比的问题。如果企业的借款合同,约定了利息的支付时间,利息相关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就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即可。如果开票时间早,那就需要按照开票时间进行了。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开票时间还是需要和支付时间相一致,以免给我们带来提前垫付税款的后果。
-
企业如何处理违纪员工
一、对违纪员工处罚设定及应注意的问题:企业处罚权是规章制度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部分,用人单位处罚权的设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合目的性。 2、适当性。 3、范围性。 4、限定性。 5、明确性。 二、对违纪员工处罚时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处理人性化
2020.09.13 189 -
企业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如何处理
涉嫌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
2020.12.25 381 -
如何处理企业法人违法企业员工
公司法人违法犯罪属于单位犯罪,如果员工有参与违法犯罪行为,那么根据具体情节进行量刑,如果犯罪行为与该员工完全无关,那么不会有处罚,只需要配合调查即可。
2020.02.24 178
-
职工从公司借款如何处理
公司出借工资给个人,需要根据公司章程举行股东大会,股东均同意的才可以将资金出借给个人。 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在违反公司的相关规定及未经股东们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的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公司的职工
2022-05-16 15,340 -
企业员工保险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9:%,个人8%2、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最低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60%)%):单位10%,个人2% 3元3、工伤保险:根据单位划
2021-11-29 15,340 -
企业开除员工如何处理
用工企业开除员工应当依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若你今天的行为没有达到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可以开除的重大违纪的程度,或根本企业根本没有经过公示的规章制度,那你的行为按理最多只能扣以一定比例的工资奖金的方式来
2022-03-14 15,340 -
企业内退员工如何处理
内退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办理了退休手续,实际上是一种保留劳动关系但又无须在岗的情形。你仍是该公司的职工。你可以要求索要双倍工资。你所谓的生活费在法律上称为工资。 根据收购协议,乙公司接受了甲公司的全部
2022-03-14 15,340
-
01:18
企业裁员如何赔偿员工
公司要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1,032 2022.06.22 -
01:01
企业辞退员工如何赔偿
企业辞退员工的情形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企业辞退员工属于非过失性辞退,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如果是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则向劳动者支
6,096 2022.04.17 -
01:22
企业强行辞退员工如何赔偿
企业违法辞退员工应该对员工进行的补偿是两倍的经济补偿。正常的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是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的,按照年份来计算。非法辞退的话,就需要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根据员工在公司的工
4,84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