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双方不想要房子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按照二手房交易的惯例,买卖程序如下,先由买方交付定金签订协议,再交付首付款办理网签手续,再由买方申请住房贷款,银行同意房贷通知后双方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过户完成办理房屋交割,交割后卖方领取剩余购房款。如果双方均有违约行为,则按照合同约定及上述程序确定那一方违约在前,如果一方违约在前,导致另一方无法履行的那么可以免除另一方的违约责任。比如买方不交纳定金或首付的,卖方有权不予办理过户。二手房买卖经常出现房屋已经出租或者抵押的情况,而按照我国法律“买卖不破租赁”、“买卖不破抵押”。因此,对抵押或租赁的房屋一定要在买卖前要求卖方处理好抵押或租赁的第三方权利问题。如果由此导致买方损失的,买房可以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如果房屋有其他共有权人,那么买方应当取得共有人同意方可买房,否则合同可能被宣告无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双方都不想要孩子的处理办法如下:可以协议确定孩子的抚养者;也可以通过法院判决方式确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如果双方都不想要孩子,可以先暂时由一方抚养。孩子必须由一方进行抚养,否则涉嫌遗弃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不可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法院会根据双方的经济能力、教育能力等条件决定孩子的抚养权。
-
双方贷款买的房子想离婚怎么办
有贷款的房子离婚按照以下规则处理:如果房子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房子由夫妻双方自行协商分割方式,协商不成,由法院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个人财产则不用分割,谁的房子就归谁。
2021.01.29 153 -
双方都想要孩子怎么办
对于离婚案件中的子女抚养权争议,如果双方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解决,则应当先就子女抚养权的归属进行协商,在离婚协议上写明即可;如果协商不成,则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想要争取抚养权,可以积极举证报明自己有抚养子女的经济实力、精神品质等有利
2022.04.12 779 -
离婚时双方都想要房子怎么办?
离婚时双方都想要房子的,则双方可以先自行进行协商,决定到底房子归哪一方。如果不能自行协商的,则可以起诉至法院由法院判决。 法院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让双方竞价,然后由出价高的一方获得房子,然后获得房子的这一方需要给予对方折价补
2021.02.04 123
-
买卖双方都不想要房子怎么办?
按照二手房交易的惯例,买卖程序如下,先由买方交付定金签订协议,再交付首付款办理网签手续,再由买方申请住房贷款,银行同意房贷通知后双方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过户完成办理房屋交割,交割后卖方领取剩余购房款。如
2022-04-20 15,340 -
卖房人不想要房子怎么办
按照二手房交易的惯例,买卖程序如下,先由买方交付定金签订协议,再交付首付款办理网签手续,再由买方申请住房贷款,银行同意房贷通知后双方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过户完成办理房屋交割,交割后卖方领取剩余购房款。如
2022-04-07 15,340 -
房价上涨,卖方不想卖房子怎么办
法院调解书中已经明确房屋归其所有,那么免责约定不适用,所以如果其不将房屋卖给你,你可以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其拒绝继续履行合同你可以要求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该房屋价格确实上涨,他给你的
2022-01-31 15,340 -
买卖双方,买方拿不到房产证,怎么办?
首先,如果房地产公司经营良好,建议购房者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出具律师函。信中可以指出,开发商逾期未向购房者办理房产证,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逾期未办理房产证的违约责任。出具律师函的原因是开发商很可能已经遇到
2021-11-17 15,340
-
00:50
离婚孩子双方都不想要怎么办
离婚孩子双方都不想要的,由法院根据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综合考虑双方的抚养能力来确定抚养权归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如果孩子还不满两周岁的,原则上由母亲直接抚养;如果孩子已满两周岁的,由人
1,725 2022.04.15 -
01:16
想离婚双方都想要孩子怎么办
夫妻双方离婚,子女的抚养权可以由双方共同协商约定。若双方协商不成或发生矛盾,任一方可以依法起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判决子女的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应当根据父母双方的综合条件来考虑。 1、处于哺乳期或者两周岁以下的子女,法院应当依法判给母方抚养,这一
872 2023.01.04 -
00:57
房子买卖合同无效要怎么办
房子买卖合同无效处理方式: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返还财产是使当事人的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签订之前的状态;返还财产可以是一方返还,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返还;没有过错的一方可以要求有过错的一方赔偿自己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依照责任大小、轻重各自承
64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