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定行贿罪?行贿未实现利益能定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只有存在谋取利益的行为就构成行贿罪,即使谋取利益未实现。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以行贿罪论处。谋取不正当利益,根据1999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的规定,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便利条件。根据这一司法解释的规定,不正当利益不仅指获得的利益本身不正当,而且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而谋取的不确定利益,也属于不正当利益。这里所谓的不确定利益,是指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利益是否正当取决于程序是否正当。因此,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违反程序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一种不正当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行贿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一是行贿人主观上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 二是行贿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 三是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或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二)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三)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四)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的; (五)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 (六)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
行贿罪怎样认定
行贿罪的认定: 1.犯罪目的是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2.实施了用钱财收买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3.违反国家规定,给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 4.涉案数额较大。
2020.05.05 153 -
怎样认定行贿罪
行贿罪的认定: (一)主体是一般主体; (二)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三)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和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四)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2020.10.26 133 -
行贿罪该怎样认定
对行贿罪的认定,可以考虑从构成要件入手: (一)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正常活动。另外,行贿罪的犯罪对象是财物。这里所说的财物,与受贿罪中的财物相同。 (二)客观要件本
2020.11.10 188
-
刑法规定行贿谋取利益未实现是否构成行贿罪
没有获得利益的行贿行为依然可以构成行贿罪。
2022-07-19 15,340 -
行贿谋取利益未实现定罪量刑标准
只要有谋取利益的行为,就构成贿赂罪,即使谋取利益没有实现。因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产,未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以贿赂罪论处。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要求
2021-11-09 15,340 -
行贿谋取利益未实现是否构成行贿罪
没有获得利益的行贿行为依然可以构成行贿罪。
2022-06-24 15,340 -
行贿罪不正当利益认定是怎样的
行贿犯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打击,必然会造成受贿犯罪多发,给我们国家的廉政建设造成危害,因此明确何为不正当利益就显得尤为急迫。通过对司法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认定“不正当利益”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
2022-06-17 15,340
-
01:12
行贿罪的罪行怎么认定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行贿罪的认定具体如下: 1、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正常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
688 2022.08.30 -
01:10
单位行贿罪怎样判刑单位行贿罪,指的是单位为了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行行贿,或单位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给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以手续费、回扣,导致情节严重的行为;单位行贿罪的主体,通常指的企业或者单位,此处的“单位”,一般包含了企业、公司、事业性单位、国家机关单位、
1,188 2022.04.17 -
01:15
行贿罪能取保吗行贿罪在情节轻微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之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羁押
2,76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