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被抓了能取保候审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事人被抓了,能取保候审(中国大陆没有保释制度,类似的制度是取保候审)么?这是很多当事人及其家属极为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回答能或者不能。当事人被抓之后,从法律上讲,均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否批准由办案部门决定。办案部门是否批准取保候审,主要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这个具体情况,主要是指案件是否存在取保候审的事由。此外,还有两个问题也会影响到取保候审是否能获得批准:1、申请时机。过早申请,往往会被办案部门以泛泛的理由拒绝;过晚申请,又会错过最佳时机(逮捕之后再申请取保候审,难度一般增大很多)。2、申请方式。申请取保候审,方式很多,比如直接申请取保候审,比如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根据不同的案情,只有把握时机,选对方式,获批准的可能性才会最大。综上可见,当事人被抓之后,明智的做法是:找律师研究案件是否存在取保候审的事由,只有找到有说服力的事由,并把握好申请时机和选择对申请方式,才能获批取保候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犯罪嫌疑人在申请取保候审之后,若公安机关认为出现了应当再次对其进行刑事拘留的情形或者认为应当予以逮捕的,则可以将其拘留。《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公安侦查阶段取保候审了检察院是否还会抓人视情况而定。取保候审仅仅是变更了强制措施而已。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可能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
被取保候审当事人知道吗
当事人会知道自己被取保,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2020.12.30 324 -
取保候审能当法人吗
公司成立的时候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只是公司派出去办事的人,他需要授权才可以行使公司委派的任务,代表公司处理相应事务。所以,取保候审的时候完全可以做法人代表,而法定代表人则是一个企业的法定代表,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人,取保
2020.06.03 173
-
当事人被抓了能取保候审么
以下文章,供你参考:当事人被抓了,能取保候审么当事人被抓了,能取保候审(中国大陆没有保释制度,类似的制度是取保候审)么?这是很多当事人及其家属极为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回答能或者不能
2022-03-20 15,340 -
醉驾被抓了还能取保候审吗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只是不羁押嫌疑人或被告人,并不影响案件进程的推进,该判的依然要判。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
2022-08-17 15,340 -
被抓后能取保候审吗?
一般不能取保候审,因为逮捕的条件是嫌疑人有危害社会的可能,所以才被逮捕,因为不适合取保或监视居住条件。但如果被捕嫌疑人有下列情形,则仍可取保候审。(一)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
2021-11-09 15,340 -
被取保候审了还能当兵吗
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案情变化,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公安机关的这种临时性强制措施,最长的时间效力不会超
2022-02-16 15,340
-
01:18
取保候审当天能放人吗
取保候审之后,不一定在当天就能放人。取保候审,即通常所说的“保释”。 相关机关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之后,要在三天的时间内,作出明确的答复。 如果同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取保候审的,须报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法院院长进行批准,
1,436 2022.04.15 -
00:55
自首当天能取保候审吗
不一定,犯罪嫌疑人是自首的,虽然不影响其申请取保候审,若嫌疑人满足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因为办理取保候审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具体案情和司法机关掌握的具体情况,有的可以当天办理,有的需要往后推迟,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
1,293 2022.05.11 -
00:49
取保候审就没事了吗
取保成功的人并不是出来就没事了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
3,14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