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单位占大头,个人占小头。新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新劳动法新增了处罚条款,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数额,新劳动法第四十七条作了详细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属于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不缴纳或不按规定缴纳都是违法行为,均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此种情形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补交社保,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生育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由本人所在单位进行交纳,而且是用人单位必须为你交纳,个人是无法交纳的,生育保险是国家立法对女职工权益保障的一种社会政策。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
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保
用人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违背劳动法律的规定,不缴纳或不按规定缴纳都是违法行为,均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
2020.10.20 327 -
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保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时足额的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该责令用人单位在限期内缴纳或者补缴社会保险费,并且从违约当天开始每天加收万分之五的罚款。如果逾期不缴的,就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拖欠金额一倍到三倍之间的罚款。
2022.04.12 3,387 -
试用期单位给员工缴纳社保吗
必须要缴纳。试用期内的员工同样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期的一个部分,应当依法缴纳社保。试用期不缴纳社保可能对单位造成的很明显的两种结果,加大企业用工风险。
2020.01.09 215
-
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后果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06 15,340 -
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
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强制性规定如果公司不给员工缴纳社保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1)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
2022-03-13 15,340 -
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17 15,340 -
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3.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是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承担
2022-04-04 15,340
-
01:15
员工挂靠别的单位缴纳社保
员工挂靠别的单位缴纳社保是可以的。但是存在以下不好影响: 1、员工需要全额承担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的费用,那么缴纳金额会比较多; 2、员工在出现事故之后如果是属于工伤范畴的,可能会存在纠纷; 3、挂靠单位代缴存在单位没有缴纳或者少交的风险;
14,798 2022.05.11 -
00:56
没有单位的人如何缴纳社保
没有单位的人缴纳社保的方式如下:个人可以缴纳社保,个人缴纳社保,只能缴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具体流程如下:个人缴纳社保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上社保;参保条件:城镇户口或农转非户口;办理地点:当地社区街道的社保服务点,或区县一级的社保局
3,089 2022.05.11 -
01:03
单位不给缴纳社保,劳动仲裁后怎么补偿
单位不给缴纳社保,劳动仲裁后的补偿如下: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后的补偿是由单位依法在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
6,8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