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发明创造的几种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职务发明创造的几种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第12条。该条规定: 《专利法》第6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区分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方式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自然人或法人实施的,非职务要求的发明创造,属于非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知识产权归属的确定标准是:除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
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知识产权归属如何确定
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知识产权归属的确定: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是属于单位交付的工作内容,在本职工作当中的发明,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条件等情况都是属于职务发明的。职务发明的归属是属于公司,发明人只拥有著作权。
2020.08.15 154 -
职务发明创造权利归属
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是属于单位。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但职务发明创造人因其创造发明、享有下列权利: 1、职务发
2020.09.17 546 -
如何认定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的认定是: 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2020.05.29 241
-
利用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包括哪几种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
2022-07-29 15,340 -
职务发明的情形是啥,职务发明创造包括哪些情形的啊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
2022-05-24 15,340 -
职务发明创造属于哪些情形
职务发明创造属于的情形如下: 一、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这种情形又分为三种情况: 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是否指单位的职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承担单位工作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其判断
2023-04-11 15,340 -
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也有职务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把发明创造分为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发明创造两类。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下列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创造都是职务发明创造。(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
2022-03-06 15,340
-
00:52
职务发明创造协议要怎么写
职务发明创造协议是由发明人与公司之间签订的。发明人在公司工作期间的发明创造是属于职务发明。公司可以与发明之间约定,对于该职务发明的相关发明人权利。职务发明创造协议主要内容是应当写明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应当写明公司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还
1,050 2022.04.17 -
01:12
不适用死刑情形有几种
不适用死刑情形有以下两种: 1、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2、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
2,382 2022.07.04 -
01:11
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几种
担保合同无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第二种是主合同有效,但担保合同本身无效。 若主合同出现了以下情况,不管担保合同内容如何,它都因主合同的无效而无效: (一)一方采用不正当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联,损害国家
2,0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