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抢劫罪的认定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是: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认定抢劫罪的标准如下: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的人;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产为目的;侵犯的对象是复杂的对象,即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还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往往造成人身伤亡;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对公私财产所有人、保管人或守护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人身的方法。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如下:本罪的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的人;主观上,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产为目的;侵犯的对象是复杂的对象;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对公私财产的所有者、保管人或守护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强迫人身的方法。
-
抢劫罪具体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抢劫罪具体的认定标准是: 1、本罪的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的人; 2、在主观方面,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的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3、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也称作双重客体,即不仅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
2022.03.26 125 -
抢劫罪既遂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抢劫罪既遂具体应分以下三种情形: (1)劫取了财物,同时也侵犯了人身权利的,不论是致人重伤、死亡,还是致人轻伤或其他轻微伤害,均为犯罪既遂; (2)未劫取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后果较轻的,即致人轻伤以下伤害的,当为未遂; (3)未劫取财物,但侵
2020.02.11 169 -
持刀抢劫罪量刑标准是什么抢劫罪如何认定
持刀抢劫罪的量刑标准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为持刀抢劫属于抢劫的一般情形。抢劫罪认定的标准是: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客体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主观上行为人具有行为的故意;客观上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
2020.05.20 171
-
什么是抢劫罪的认定标准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是: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
2022-06-07 15,340 -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抢劫罪数额认定标准:(刑法263条)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参照各地确定的盗窃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执行。2、抢劫罪中金额的标准一
2021-11-30 15,340 -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呢
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的数额和情节没有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无论实际抢到多少钱,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
2021-11-22 15,340 -
抢劫是怎么认定的,抢劫罪量刑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
2022-02-21 15,340
-
00:58
犯抢劫罪的认定标准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般情况下,抢劫罪的数额标准为:抢劫数额在一千元至三千元为数额较大;数
1,488 2022.04.15 -
01:32
抢劫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110咨询网的特约律师张神兵。抢劫罪这一罪名的主要特征为使用暴力夺取公私财物。所谓暴力,是指犯罪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通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为犯罪排除障碍,从而劫取
2,814 2022.04.17 -
01:24
抢劫罪量刑标准
抢劫罪这一罪名的主要特征为使用暴力夺取公私财物。抢劫罪的暴力,是指通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为犯罪排除障碍,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上述的其他方法,则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或不能反
7,07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