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欠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公司到期不给工资,可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申请法院支付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欠工资不给可以到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对劳动仲裁部门的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在15天内到法院起诉。单位拖欠工资可以辞职,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欠条内容欠条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标题。欠条的标题一般由文种名构成,即在正文上方中间以较大字体写上“欠条”两字。也有的在此位置写上“暂欠”或“今欠”字样作为标题,但这种标题正文则在下一行顶格写。正文。欠条的正文要写清欠什么人或什么单位什么东西、数量多少,并要注明偿还的日期。落款。落款要署上欠方单位名称和经手人的亲笔签名,是个人出具的欠条则需署上立欠方个人的姓名。并同时署上欠条的日期。单位的要加盖公章,个人的要加盖私章。欠条格式:欠据为(事由)欠(债权人)人民币(金额)元,立此为据。立据人年月日
-
-
公司给员工工资打折合法吗
公司给员工记件工资打折是不合理的,公司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的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2020.03.24 1,351 -
投资公司员工打借条给客户有效吗
如果是代表企业的就有效。业务员打欠条如果是企业的授权行为或负责人行为可以直接起诉企业;如果只有业务员签名没有证据证明债务属于企业债务或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属于企业使用是不能起诉企业的,起诉企业须有证据证明是企业债务。
2021.02.20 308
-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吗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公司到期不给工资,可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申请法院支付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2022-04-25 15,340 -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没有法律效力?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公司到期不给工资,可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申请法院支付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2022-04-24 15,340 -
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打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公司到期不给工资,可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申请法院支付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2022-04-18 15,340 -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吗,到底有没有用?
公司欠员工工资,公司打欠条给员工,有法律效力。公司到期不给工资,可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申请法院支付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2022-04-09 15,340
-
01:04
工程欠条怎么写有法律效力写的工程欠条要想具有法律效力,那么需要满足生效的条件。具备以下条件的工程欠条有效: 1、工程欠条的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工程欠条表达了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工程欠条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更没有违背公
2,260 2022.05.11 -
00:58
上市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怎么办当上市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时,员工最好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也可以选择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所列方法外,劳动者还可以
3,384 2022.04.17 -
01:41
一个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怎么办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按时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自行找用人单位协商,要求其支付工资;协商无果后,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机构提起
1,08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