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能得到哪些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依照法律的规定,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1、土地补偿费:是指国家对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因土地被征收而造成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减少或者无地可耕的损失进行的补偿。 2、安置补助费:是指对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生活来源的农民,因国家征收土地而推动土地所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由国家给予必要的生产、生活补助费用。 统一年产值标准是计算征地补偿费用的主要依据。征地补偿费用在统一年产值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被征收耕地的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农用地等级,当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原征地补偿标准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倍数进行计算。 3、青苗补助费:征收耕地上有未收获作物,因急于用地须毁青苗的。属短期农作物的,按一造产值补偿,属多年生农作物的,根据其种植期和生长期长短给予合理补偿。 水产养殖的青苗补偿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养殖设施等情况给予补偿。 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是对被征收土地上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拆除、搬迁、恢复、移载、砍伐等的国家补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能得到征地补偿款。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有相关法规规定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并明确了相关补偿费用的核算原则。 1、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2。地上附着物的补偿,由专门的评估机构,根据征地批复后的登记情况进行评估,得出这部分的相应数额。 3、青苗补偿费按照产量、根据一定年限,计算
-
被征地农民得到哪些补偿
被征地农民有权获得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其他土地附着物补偿费等。 1、土地补偿费 用地单位依法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其土地被征用造成经济损失而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 2、青苗补偿费 用地单位对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因
2020.08.24 370 -
-
工伤能得到哪些赔偿
一、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二、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
2020.12.26 172
-
征地能得到哪些赔偿?
依照法律的规定,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1、土地补偿费:是指国家对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因土地被征收而造成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减少或者无地可耕的损
2021-03-13 15,340 -
哪些人能得到征地补偿款呢
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可以获得征地补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适用法律的解释》第二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
2021-11-19 15,340 -
被征地农民得到哪些补偿
国家征收土地的,被征地农民有权获得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其他土地附着物补偿费等。其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额应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因此,我国《土地管理法》
2022-03-12 15,340 -
耕地被征收能获得哪些补偿?
1、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征收土地按照土地的用途进行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2、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安置
2022-05-14 15,340
-
01:14
工伤十级伤残能得到哪些赔偿工伤十级伤残,劳动者可以得到以下的赔偿:首先,劳动者可以得到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伤残等级支付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具体来说,被认定为十级伤残的劳动者可以得到相当于七个月的本人工资,作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次,劳动者还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3,371 2022.04.15 -
01:05
受工伤应该得到哪些赔偿受工伤应该得到以下的九种赔偿,具体如下: 1、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2、住院伙食补助费; 3、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4、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的费用; 5、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6、
1,630 2022.04.17 -
01:15
外嫁女能获得征地补偿吗外嫁女不一定能够获得征地补偿。如果外嫁女的户籍仍在本村,同时本人依然在本村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话,就能够享受征地拆迁的补偿。具体来说,外嫁女要参与分配娘家村集体所取得的征地补偿,需要结合自身的户籍信息、日常生活和生产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3,50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