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为可以构成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所谓武器装备,是指用于杀伤敌人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如枪、炮、弹药、战车、飞机、舰艇、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侦察、通讯、工程、防化、防空技术设备等。武器装备的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邻队战斗力的强弱。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的行为,将会造成破坏部队武器装备管理秩序、削弱部队战斗力的危害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将使用其出卖、转让的武器装备实施更严重的犯罪,则应对行为人以他人所实施的犯罪共犯论处,不再单独定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构成要件是:侵犯的对象是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客观上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转让军事武器装备;主体为特殊主体,现役军官、士兵等人员;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的行为。主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等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等条件会构成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
-
构成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条件有哪些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构成条件: 1、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2、本罪侵犯的对象是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3、本罪主观上是故意的; 4、本罪客观上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出卖、转让军事武器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出
2022.04.14 191 -
构成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2020.05.18 105 -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构成条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所谓武器装备,是指用于杀伤敌人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如枪、炮、弹药、战车、飞机、舰艇、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侦察、通讯、工程、防化、防空技术设备等。武器装备的完好程度直接
2020.05.06 145
-
一般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行为怎么构成?
一般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的量刑规定是:行为人转让武器装备,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转让大量武器装备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1-11-23 15,340 -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如何构成
客体要件。本罪侵权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武器装备是指用于杀敌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如枪、炮、弹药、坦克、飞机、舰艇、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侦察、通信、工程、防化、防空技术设备
2021-10-09 15,340 -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规定,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本罪适用于申国人
2022-05-15 15,340 -
非法转让武器装备罪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本罪侵权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制度。武器装备是指用于杀敌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如枪、炮、弹药、坦克、飞机、舰艇、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侦察、通信、工程、防化、防空技术设备
2021-10-09 15,340
-
01:14
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的构成要件
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的,导致造成严重后果,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安全。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提供
854 2022.04.17 -
01:17
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怎么量刑
如果犯罪嫌疑人明知道是不合格的武器装备仍然提供给武装部队的,就构成了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本罪的基本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如果犯
1,126 2022.04.15 -
00:49
非法集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按照四要件构成理论,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有: 1、主观上出于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这类犯罪; 2、主体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3、客体上侵犯违反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4、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司法解释,违反
1,9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