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作品属于口述作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属于口述作品。 口述作品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 1、口述作品需要达到作品的要求,即满足“独创性”的要求; 2、口述作品必须为即兴做出的作品,任何事先准备的诸如演讲稿、答辩状等都排除在口述作品的保护之外,应当由文字作品予以保护; 3、口述作品应当以口头的形式表现,与文字作品不同,口述作品并不要求其需要固定在纸质或其他介质上,口述作品一经作者从口中说出,即形成了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视听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口述作品亦称口头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即赋诗词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口述作品是指用口头语言形式表现,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例如,教师的讲课,人们在公众场合的即兴演讲,法庭辩论等。口述作品应当是口述的方式来创作产生的,用预先已有的文字作品加以口头表演的作品,诗歌或散文的朗诵,播音员的播音,相声或小品演员的演出则等尽管有口述的过程,但其口述并非创作的过程,创作在口述之前都已经完成了,因而不属于口述作品。
-
口述作品有什么
以口头语言形式表达的即兴演讲、教学、法庭辩论等作品属于口头作品。 口述作品至少包括三个要求: 1、口述作品需要满足作品的要求,即满足原创性的要求; 2、口述作品必须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任何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和答辩书,除口述作品保护外,还应由文
2022.04.16 1,227 -
作品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为了进一步明确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现从反方向列举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各类。 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2、有悖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秩序的作品; 3、进入公人领域的作品; 4
2020.08.27 711 -
口述作品版权使用期限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
2020.07.23 251
-
哪些作品属于职务作品
(1)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3
2022-03-17 15,340 -
口述类类的作品有哪些
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属于口述作品。 口述作品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 1、口述作品需要达到作品的要求,即满足“独创性”的要求; 2、口述作品必须为即兴做出的作品,任何事
2022-05-16 15,340 -
口述作品侵权
1、报纸上刊登真实人物介绍和访谈享有著作权,未经权利人同意加以引用或改编应属侵权; 2、口述作品是指用口头语言形式表现,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电视台的采访应该享有口述著作权,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共
2022-01-07 15,340 -
口诉作品属于著作权吗?
口诉作品是享有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
2022-05-15 15,340
-
01:27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如何行使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按照民法的共同共有关系来处理。因此,如果合作人想要行使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就应当获得对方当事人,也就是共同共有人的同意。但是,对于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就不需要适用上述的要求。能够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主要是指,作者各自
2,128 2022.04.15 -
01:08
作品侵权找谁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侵权后,有以下方法: 1、双方当事人可以先进行协商调解,被侵权一方也可以选择向版权局进行投诉。若选择投诉,则当事人应该提交版权权利归属证明,包括:版权登记证明、作品原稿以及对方侵权的证据; 2、可
1,476 2022.04.17 -
01:44
假冒产品有哪些假冒产品有许多种,根据国家法律的性格规定,质检总局规定了假冒伪劣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伪造或者冒用已认证标志、名牌产品标志、免检标志等质量标志和许可证标志的情况; 二、伪造或者使用虚假的产地的产品的情况; 三、冒用或者伪造他人的厂名
2,46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