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费执行与再婚配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夫妻离婚后,父母的抚养义务不因婚姻的解体而中断或灭失,抚养权的另一方应当定期给付抚育费,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再婚配偶无需支付抚养费。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第八条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第九条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第十条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第十一条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第十二条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第十三条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离婚后,父母的抚养义务不因婚姻的解体而中断或灭失,抚养权的另一方应当定期给付抚育费,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再婚配偶无需支付抚养费。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应当由亲生父母支付抚养费,与再婚后的配偶无关。 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
再婚抚养费配偶有责任没
需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父母再婚的配偶长期支付了孩子的抚养费,那么有赡养义务。因为此时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形成了事实上抚养教育关系。2.父母再婚的配偶没有和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则子女可以不赡养父母再婚的配偶。
2021.03.18 717 -
抚养费会扣再婚配偶的钱吗
抚养费不会扣再婚配偶的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抚养费支付义务是仅属于未成年子女父母应承担的义务,其他人不需要支付。男女一方离婚后其再婚配偶无需支付对方子女的抚养费,即使抚养费会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扣除,也只能是在属于有抚养义务一方的财产中扣除。
2021.02.13 183
-
抚养费会扣再婚配偶的钱吗
抚养费不会扣再婚配偶的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抚养费支付义务是仅属于未成年子女父母应承担的义务,其他人不需要支付。男女一方离婚后其再婚配偶无需支付对方子女的抚养费,即使抚养费会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扣除,也只
2022-06-07 15,340 -
抚养费会扣再婚的配偶的吗
抚养费不会扣再婚配偶的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抚养费支付义务是仅属于未成年子女父母应承担的义务,其他人不需要支付。男女一方离婚后其再婚配偶无需支付对方子女的抚养费,即使抚养费会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扣除,也只
2022-06-09 15,340 -
可否在赡养纠纷中执行配偶抚养费
赡养纠纷中配偶财产不能执行,因为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子女配偶没有赡养义务,赡养费应从子女财产中扣除;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有赡养义务的法定赡养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就医的,可以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2021-11-06 15,340 -
再婚配偶去世,抚养义务归谁
再婚配偶去世抚养义务归属要视情况而定,依据其继父母子女关系是否存在确定孩子抚养义务,如果其孩子属于去世配偶的亲生子女,其孩子抚养权一般是归于其另一方亲生的父或者母,但是其双方父母均无法抚养的,其继父母
2022-05-12 15,340
-
01:54
执行配偶财产新规定
只有属于夫妻共同的债务,才能执行执行配偶名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具体来说,分为以下情形: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
5,920 2022.04.15 -
01:44
执行追加配偶最新规定
执行追加配偶最新规定如下:执行不能直接追加配偶,作为被执行人。这是为了保障配偶一方的合法权益,因为在审理以夫妻一方名义举债的案件中,原则上应当传唤夫妻双方本人和案件其他当事人本人到庭,庭审中法院会对债权人主张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询问配偶
10,349 2022.04.17 -
01:37
执行抚养费不给怎么办
对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不给抚养费的处理办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是协议离婚的话,当事人只能凭离婚协议书和其他证据材料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时约定的抚养费金额需要更改,法院就会综合当事人离婚时的约定、双方经济状况、当地生活水平等
959 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