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的具体要件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构成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的条件: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存贷款的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存贷款的管理秩序。 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是指不记入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账目,以逃避国家金融监管,至于是否记入法定账目以外设立的账目不影响该罪成立。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是指将没有入账的资金挪借给其他单位,或者将没有入账的资金作为贷款发放其他单位或个人。 主体要件。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主观要件。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牟利的目的。
-
什么是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是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擅自以牟利为目的,将客户的资金非法用于借贷等行为,没有将其依规入账登记,造成客户的巨额资金损失,对于挪用资金的行为人为获取贷款而支付的回扣和手续费,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即使该资金是
2022.04.12 1,741 -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我国刑法规定,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构成要件是:第一、客体要件是:国家对存贷款的管理秩序;第二、客观要件是: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第三、主体要件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
2022.04.16 629 -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犯罪具体怎么判刑
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构成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的,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是单位构成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的,实行双罚
2020.09.26 93
-
"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 具体是什么意思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存贷款管理秩序。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是指不记入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账户,以逃避国家金
2021-11-29 15,340 -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具体怎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八十七条【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022-05-22 15,340 -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适用条件什么是吸收客户资金
如果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吸收客户资金,以下情况之一的嫌疑,应立案追诉:(1)如果不吸收客户资金,金额在100万元以上(2)如果不吸收客户资金,直接经济损失金额在20万元以上。
2021-10-10 15,340 -
吸收客户资金未入账罪具体能判什么罪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八十七条【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
2022-05-17 15,340
-
00:54
入户广州要什么条件
入户广州要的条件如下:1、年龄在22到45周岁以内;2、在本市有合法住所,包括自有房、单位住所、合法承租等;3、持广州市有效的《广东省居民证》,必须在有效期内的居住证;4、无违法犯罪记录;5、在广州市就业或创业,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即养老、
5,380 2022.04.17 -
00:54
个体户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的区别
个体户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的区别如下: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是两种不同的征收方式。查账征收是针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财务核算制度健全,能自主如实核算,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核定征收,指的是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生产的应税产品查
11,338 2022.05.11 -
01:08
客户欠钱不还怎么催收
客户欠钱不还,催收的途径如下: 1、用协商的方式自行解决; 2、用调解的方式,由第三方帮助解决; 3、用仲裁的方式,由仲裁机关解决。采取仲裁的方式,需要双方达成一致仲裁意见; 4、用诉讼的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作出判决。 通过诉讼方式
4,633 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