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贷的房子可以离婚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房贷的房子离婚怎么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如该房屋是否已经取得房产证、该房屋是婚前购买还是婚后购买等因素。 对于没有房产证的按揭房,离婚后,分得房子的一方想要过户的,可以有两种办法: 第一提前还贷消除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的抵押登记,如果没有很多现金提前还贷的,可以考虑通过一些贷款公司将房产证赎回。在取得房产证后,双方到房产登记部分办理过户。 第二没有能力一次清偿贷款的,可以与贷款银行协商,变更贷款人,重新签订住房贷款抵押合同。这种操作方法比较麻烦,因为银行出于偿还贷款的风险及工作量的考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配合的。 有房产证的,离婚按揭房过户就比较好办理了。按照正常的过户手续办理即可。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夫妻共同财产中有按揭贷款买的商品房,其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提前还清贷款,由一方选择房子的产权,且对参与共同还贷的另一方给予其清偿部分;另一种是双方或者一方继续还贷款,待贷款还清后,双方再通过协商或者起诉法院的方式决定房子的产权归属。
可以析产的。如果男女婚后以一方或双方的名义购买并办理了按揭贷款的房产,产权登记在个人或双方名下,婚后由双方偿还按揭贷款的情况,只要夫妻双方没有特别约定,那么该房产应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未偿还给银行的按揭款为共同债务。
-
房子有贷款可以离婚吗
有房贷的情况下,夫妻仍是可以离婚的,房贷对离婚的进程不影响,但是在离婚前应协商处理好共同财产的分割。对于无法达成一致协商的,可由人民法院进行裁决。人民法院会根据财产情况,以及照顾子女、女性权益等方面作出判决。双方离婚时,贷款中的房子是不能更
2022.01.21 2,420 -
离婚房子有贷款可以离婚吗
离婚房子有贷款可以离婚,房子的归属问题的处理可以由双方决定。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另一种是去法院诉讼离婚。而诉讼离婚的,只有达到夫妻双方感情确属破裂的,法院才会判决离婚。可以认定为夫妻感情破裂的法定情形有: (一)重婚或
2021.03.31 149 -
离婚有房贷的房子可以过户给妻子吗
一、离婚有房贷的房子可以过户给对方。有房贷的房子为夫妻共同财产。若房产的贷款尚未还清,则未还清的部分为夫妻共同债务,由于房产为不动产,离婚则只能有一方获得房屋所有权,获得房屋的一方须向另一方支付首付和贷款的一半,剩余贷款部分由所有权人独立偿
2022.12.26 8,899
-
房子有贷款可以离婚吗
而对于房屋产权归属,因基于不动产的特性,只有一方能获得房屋的所有权。因此,获得房产一方应对另一方作出补偿。一般原则为,按照市值进行估价,减去剩余贷款,剩下的均分,谁想分到房子,就必须支付对方应得的款项
2022-05-28 15,340 -
有房贷的房子离婚时可以过户吗
不可以的。离婚房屋过户手续办理流程:一、贷款未到期的所需证件:1、凭生效后《离婚协议》(需公证)或法院《仲裁(判决)》中有关房产归属的条款;2、《离婚证》;3、双方《身份证》;4、原房屋所有权或抵押权
2022-02-14 15,340 -
有房贷的房子可能离婚吗
有房贷的房子离婚怎么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如该房屋是否已经取得房产证、该房屋是婚前购买还是婚后购买等因素。 对于没有房产证的按揭房,离婚后,分得房子的一方想要过户的,可以有两种
2021-03-07 15,340 -
有房贷的房子可以贷款吗
有些人认为我有房产证,自己可以去银行申请贷款,跟银行打过交道的朋友都知道,此种想法实在有些单纯。要么碰到银行没额度,要么因为年龄超标,要么因为信用记录不良,或者贷款数额太小,银行不愿意搭理,种种原因,
2022-02-10 15,340
-
01:07
离婚有房贷的房子怎么分割夫妻购买按揭房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前购买,另一种是婚后购买。首先对于婚前购买的按揭房,如果房产证所有人为夫妻两人,则属于共同财产。双方可协商分割,若协商不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若房产证上所有人只有一方,则房屋属于该所有人的个人财
854 2022.04.17 -
01:04
离婚有房贷房子怎么分离婚时涉及到所分割房产为按揭房产的一般有以下情形:1、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按揭购买房屋,产权登记在自己名下,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的,依据婚姻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该房产归个人,离婚时仅需针对共同还贷部分,及婚后还贷所对应的增值部分给予另一方以补
2,576 2022.04.17 -
01:20
有房贷的房子离婚如何分割夫妻离婚时,会对财产进行分割处理。如果夫妻共同财产中有按揭贷款买的商品房,通常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确认房子归谁所有,由所有人偿还剩余贷款,并给付另一方房屋的现值一半的折价款。或者提前还清贷款,由一方选择房子的产权,且对参与共同还贷的另一
1,37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