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时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而发生的争议,不受一年诉讼时效的限制。受理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发出受理通知书:(1)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2)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3)在仲裁申请的法定时效期内;(4)属于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期限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确认劳动关系受诉讼时效限制,诉讼时效为三年。
确认劳动关系一般是没有时效,因为建立劳动关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要还在工作,就存在劳动关系。但是如果是已经辞职了的,那么确认劳动关系是有时效的,一般必须在一年之内提出。
-
劳动关系具体如何确认
劳动关系一般通过劳动合同确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通过下列凭证确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用记录;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2020.03.10 128 -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是否有时效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有时效。确认劳动关系案件属于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为前置程序,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
2020.04.11 142 -
确认劳动关系是否有诉讼时效
确认劳动关系适用劳动仲裁前置,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
2020.06.03 103
-
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 一、 二、三款规定,确认劳动关系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
2022-05-22 15,340 -
劳动关系确认是否具有诉讼时效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属于劳动争议,适用于劳动仲裁前置。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2021-11-06 15,340 -
劳动关系确认时效是否有效
《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诉讼时效,《劳动争议调停仲裁法》有关规定。具体来说,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定金规定的仲裁时效,由于当事
2021-10-24 15,340 -
确认劳动关系是否有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 一、 二、三款规定,确认劳动关系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
2022-05-15 15,340
-
01:35
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关系方式,具体如下: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
1,937 2022.06.15 -
00:46
没劳动合同怎样确定劳动关系
没劳动合同的,可以通过其他的文件确定劳动关系。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的,可以通过工资支付凭证、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确定劳动关系,还可以通过用人单位
2,128 2022.04.17 -
00:51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三种情况,具体如下: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32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