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枉法裁判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实际能构成本罪的主要是那些从事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利用职权而枉法裁判,具体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及助理审判员等。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事实和法律属枉法裁判但仍然决意为之。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如果由于过失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应定玩忽职守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 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事实和法律属枉法裁判但仍然决意为之。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
民事枉法裁判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故意伪造、搜集证据材料;
2020.05.19 157 -
民事枉法裁判罪需要哪些犯罪构成?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09.01 164 -
构成民事枉法裁判罪的要件?
构成民事枉法裁判罪的要件是: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是故意;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在民事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2020.03.01 236
-
什么是民事枉法裁判罪,如何认定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构成
枉法判决罪是指司法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反事实和法律作枉法判决,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客体要件。本罪本罪的对象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客观上表
2021-10-31 15,340 -
民事枉法裁判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指的是什么
民事枉法裁判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指的如下: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2022-05-14 15,340 -
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行政枉法裁判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行政枉法裁判罪是指审判人员在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行政枉法裁判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1、罪体 (1)主体:行政枉法裁判罪的主体是从事行政审判活动的审判人员。 (2
2022-03-06 15,340 -
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2021-06-12 15,340
-
01:10
什么是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指的是在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中,审判人员故意违背案件事实以及法律规定,作出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认定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主要包括下面四个要件: 第一,在主体上,只有从事民事
2,528 2022.04.15 -
01:35
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龄达16周岁并且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寻衅滋事罪的主体。 2、寻衅滋事罪的主观要件主要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
1,170 2022.04.15 -
00:55
替人顶罪构成什么犯罪替人顶罪构成包庇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帮助其逃避刑事追究,故意顶替犯罪的人欺骗司法机关的,构成包庇罪。这里的“明知”,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接触被窝藏、包庇的犯罪人的情况,以及行为人和犯罪人的供述等
3,67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