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支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会导致枪支、弹药失控,乃至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杀人、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非法持有枪支行为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和社会隐患性,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非法流入市场和社会的枪支一方面给部分有预谋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工具,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剧社会矛盾了激烈化、扩大化。一旦非法持枪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或纠纷,事态的发展便极有可能失去控制。这些行为人持有枪支的本意固然只是用于个人收藏或是狩猎,但在情绪波动巨大、思维紊乱的情况下,很容易将枪支作为行凶报复的工具,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效打击非法持枪行为势在必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吸毒诱发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以贩养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美国吸毒者用于购买毒品的毒资约94%来自刑事犯罪活动。
酒驾对社会的危害如下:酒驾对于社会治安和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扰乱了社会秩序、交通秩序;酒驾因为行为人的行动能力受到影响,所以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酒后驾车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一旦出事故,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驾驶人和双方的乘车人员,轻者皮肉之苦,重者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
-
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有哪些?
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下: 一是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 二是以暴力劫财的本质特征是,以暴力为手段行为,意图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从而达到当场劫财的目的。 三是轻微的暴力劫财与胁迫劫财的社会危害性相当。
2020.07.14 241 -
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有哪些
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下:一是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二是以暴力劫财的本质特征是,以暴力为手段行为,意图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从而达到当场劫财的目的;三是轻微的暴力劫财与胁迫劫财的社会危害性相当。
2020.11.06 202 -
职务犯罪对职务犯罪的危害有哪些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渎职滥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及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其特征为: (一)发案点多面广,涉及各个
2020.11.03 287
-
赌博的社会危害有哪些, 赌博的社会危害有哪些
赌博:十赌九诈,靠此发家致富的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为了自己和家人,还是远离赌博为好。赌博的社会危害:一是伤性命。赢钱的人乘兴而往,不分昼夜;输钱的人拼命再来,不顾饥寒;不断消耗,疲惫精神。长此以往,控制
2022-03-03 15,340 -
危险犯罪抢夺枪支会判多久
依照刑法规定抢夺枪支罪的判决: 1、行为人实施抢枪行为,达到足够危害公共安全的标准的,一般判处抢枪罪3-十年有期徒刑; 2、犯罪情节符合严重标准的,判处1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1-12-25 15,340 -
危害社会罪量刑标准有哪些
我国《刑法》规定,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2022-05-25 15,340 -
吸毒会对社会危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及社会危害的处罚依据是什么
1、吸毒对社会的危害(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
2022-02-09 15,340
-
01:14
非法行医的危害有哪些
非法行医,指的是行为人在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情况下,从事治疗活动,包含在医疗机构中从事治疗活动以及擅自开业从事治疗活动。 非法行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行为人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性功能障碍,或造成就诊人中
1,407 2022.04.15 -
01:26
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后该如何减刑
被告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自己持有枪支的行为,有认罪认罚、坦白、自首、立功等情节的,法院会酌定考虑从轻或减轻刑罚。同时,具备精神病人、聋哑人或盲人、初犯或偶犯等情节,也可以从轻或减刑。 非法持有枪支罪,是指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
769 2022.04.17 -
00:52
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被抓后多久判刑
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被抓二个月内宣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对非法持有枪支案件什么时候判刑是没有具体规定的。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
687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