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怎么算遗弃孩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起诉离婚时如果父或母一方对于年幼、患病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就算遗弃行为。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给付抚养费的义务。如果遗弃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构成遗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起诉离婚时,父母一方对年幼、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赡养义务拒绝赡养的,将被遗弃。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义务支付抚养费。遗弃行为严重的,可以构成遗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构成遗弃罪的标准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扶养而拒不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3、主体为特殊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而且具有抚养能力的人;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起诉离婚怎样才算遗弃孩子
起诉离婚时如果父或母一方对于年幼、患病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就算遗弃行为。 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给付抚养费的义务。如果遗弃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构成遗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2021.01.19 115 -
起诉离婚怎么才算遗弃孩子呢?
家庭成员间的遗弃,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义务的成员对需要抚养的成员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违法行为。此处“需要赡养、抚养和扶养的成员”是指家庭中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这里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是指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
2020.08.05 92 -
如何起诉离婚算遗弃孩子?
构成遗弃罪的标准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扶养而拒不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3、主体为特殊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而
2020.02.10 230
-
起诉离婚怎样才算遗弃孩子
起诉离婚时如果父或母一方对于年幼、患病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就算遗弃行为。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给付抚养费的义务。如果遗弃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构成遗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
2022-06-01 15,340 -
没离婚怎么起诉遗弃孩子
不按法律规定履行对家庭成员的扶养、赡养义务等即属于遗弃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即可以要求有扶养义务的人支付抚养费。不可以起诉遗弃小孩。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1.写民事诉状,第一部分写明原告、被告的
2022-03-18 15,340 -
遗弃孩子起诉离婚程序
起诉离婚时如果父或母一方对于年幼、患病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就算遗弃行为。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给付抚养费的义务。如果遗弃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构成遗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
2022-05-13 15,340 -
遗弃孩子怎么起诉
现行的法律中,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属于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罪。遗弃属于自诉案件,应由被遗弃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一、《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
2022-02-08 15,340
-
01:13
起诉离婚孩子归谁
夫妻双方通过诉讼离婚方式离婚的情形,法院依法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判定其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具体规定如下: 1、对于哺乳期内或两周岁以下的孩子,法院一般判决其随其母方生活,另一方应承担相应的抚养费用; 2、法院判决时应当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
618 2022.04.17 -
01:29
起诉离婚孩子该怎样判决
起诉离婚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法院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判断抚养权应判给父母哪一方。如果双方不止有一个子女的,原则上父母应各抚养至少一名子女。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抚养子女对子女成长健康存在不利的,可以将所有子女的抚养权均判给另一方。如果仅有一名子女
579 2022.04.17 -
01:53
起诉离婚孩子应该怎么样判决
现行的司法实践中,夫妻离婚时对抚养权有争议的,子女抚养权判决原则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该司法解释部分规定在实践中已经略有调整,但仍现行有效。 根据最高院上述司法解释的
7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