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借钱不知情离婚时是共同债务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分居期间丈夫借款妻子不知情的,离婚时不一定算共同债务。如妻子有证据证明该笔债务没有用于夫妻家庭生活或者生产经营,那么这笔债务就不可以认定为共同债务,妻子无需对丈夫在分居期间所欠的债务承担偿还责任。反之,债务是用于夫妻家庭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该债务就算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对此就都有偿还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三十三条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该笔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消耗了,则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
离婚时不知情的债务是否是共同债务?
不知情的债务离婚的时候一般不认定属于共同债务,但不知情的债务如果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当中的,也有可能会被判定为共同债务,也就是夫妻两个人都有偿还的这种义务。
2021.01.15 140 -
老公借钱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老公借钱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 具体情形如下: 1、借钱如用于家庭生活的,就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可以向夫妻双方主张债务。 2、如果借钱没有用于家庭生活的,则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只能向一方主张债务。但是如果债
2021.01.10 142 -
没离婚老公借钱算夫妻共同债务吗
没离婚老公借钱是否算夫妻共同债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如果老公是以夫妻共同名义借款的,则一般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除非妻子能够证明该债务确实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二、如果老公是以自己名义借款的,则如果该债务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产
2021.03.13 171
-
夫妻借钱一方不知情算共同债务吗
这是一个夫妻共有债务的问题,需要区分哪些是夫妻共有债务,一方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问别人借款,如果节的款是用于为家庭生活开销或者消费,那么属于夫妻共有债务。如果对方借钱仅仅是给自己用,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2022-03-21 15,340 -
老公借钱属于共同债务吗
丈夫隐瞒妻子借钱是否属于共同债务,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处理: 1、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事后追认的共同意思表示所承担的债务,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由双方共同
2021-11-12 15,340 -
离婚时不知情的债务还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
夫妻债务离婚一方不知情的,是否有义务偿还,需要认定该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
2022-06-01 15,340 -
丈夫借钱妻子不知情算不算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是否计算取决于具体情况: 1、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事后追认的共同意思表示所承担的债务,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由双方共同偿还。 2、婚姻关系
2021-11-11 15,340
-
01:35
丈夫借钱买车是夫妻共同债务吗丈夫借钱买车,不一定是夫妻共同债务。能够纳入夫妻共同债务,包括了以下的情形:1、妻子与丈夫共同签字,订立的购车合同;2、妻子虽然事先并不知道丈夫借钱买车,但是事后表示追认,同意共同借钱买车;3、债权人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丈夫借钱买车是为了双
2,827 2022.04.15 -
01:22
离婚时如何分割共同债务要确定离婚时共同债务的分割原则,首先需要确定什么是夫妻共同债务。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最新规定,法院认定夫妻共同债务,采取的是共债共签原则。只有双方共同签署或者事后确认的债务,才是夫妻共同债务。除此之外,其他债务都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另一方不需要
1,292 2022.04.17 -
01:18
向父母借钱算夫妻共同债务吗如何认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首先,要看该笔债务是夫妻共同负债的,还是只有夫妻一方个人负债,毫无疑问,夫妻共同负债的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个人负债的可能属于个人债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夫妻一方举债,另一方事后进行了追认的,此时不论债务用途,都
2,19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