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会进去坐牢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可能。取保候审只是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当事人被取保候审的,只是说明他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社会危险性不大,但并不表示当事人不构成犯罪,或不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最后仍然会由法院进行审理并判处相应的刑罚;如果不构成犯罪,则会因撤销刑事立案而不会被判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有可能。取保候审只是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当事人被取保候审的,只是说明他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社会危险性不大,但并不表示当事人不构成犯罪,或不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最后仍然会由法院进行审理并判处相应的刑罚;如果不构成犯罪,则会因撤销刑事立案而不会被判处刑罚。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不会判决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可能予以逮捕。 会不会坐牢还要司法机关进一步审理后判决才知道。 不过,依据取保候审的条件来说,能够取保候审一般都是罪行较轻的,判决也不会太重,即使坐牢也不会坐很久。
-
取保候审还会回去坐牢吗
取保候审后是否还会坐牢视情况而定,由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 1、当事人被取保候审的,只是说明他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社会危险性不大; 2、但并不表示当事人不构成犯罪,或不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申请取保候审流程如下: 1、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
2022.07.07 405 -
取保候审会坐牢吗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不会判决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可能予以逮捕。 会不会坐牢还要司法机关进一步审理后判决才知道。 不过,依据取保候审的条件来说,能够取保候审一般都是罪行较轻的,判决也
2020.06.26 176 -
取保候审后是否还进去坐牢
取保候审后是否还进去坐牢依据实际情况来看。监禁是对法院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徒刑的过程。监禁是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一种惩罚。虽然逮捕和拘留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但与监禁有本质区别。生活中有些人会采取剥夺人身自
2022.05.11 431
-
取保候审后还进去坐牢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对坐牢的理解,在刑诉法中,坐牢是对经过法院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的被告人执行刑罚的过程。坐牢是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刑罚,逮捕、拘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
2022-06-23 15,340 -
取保候审后还要进去坐牢的吗
取保候审并不中止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根据案件情况,如果确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又不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判处实刑,予以收监执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
2022-06-20 15,340 -
取保候审会坐牢吗?
1、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
2022-05-05 15,340 -
取保候审会坐牢吗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不会判决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会不会坐牢还要司法机关进一步审理后判决才知道。公安机关在宣布取保候审决定时,应当告知被取保候审人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
2022-04-13 15,340
-
01:11
取保候审后还进去坐牢吗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需要坐牢,需要依据法院的最终判决判断。取保候审,只是一种为了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并不是一种刑罚处罚,不能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终是否会被监禁。一般来说,取保候审是依法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
1,421 2022.04.17 -
01:06
候审取保还会坐牢吗取保候审不一定会坐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强制措施,在司法机关进一步审理判决之前,被采取取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会坐牢都无法确定;只有依法经法院严格审查判决的案件才能决定其是否会
3,321 2022.05.11 -
01:21
取保候审后还会进去吗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如果违反下面几点义务的,可能会被逮捕:首先,犯罪嫌疑人没有经过执行机关批准离开居住的市、县;第二,如果住址、工作单位或联系方式变动,没有征得决定机关同意;第三,在传讯时没有及时到案;第四,干扰证人作证;第五,毁灭、伪造
2,78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