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还需要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如果离职日期到了,劳动者不上班,用人单位也应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到期后如果还是继续为该公司工作,劳动关系并没有断,应续签。如果自到期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重新续签,一个月后可要求公司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支付双倍工资。
续签劳动合同不需要再次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
劳动合同到期要重新签吗
1.通常劳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续签劳动合同或者是不续签劳动合同,企业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给劳动者补偿金(每服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劳动者不续签,合同期满即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无需支付补偿金。 2.续签劳动合同通常是需
2020.03.01 255 -
续签劳动合同还需要约定试用期吗
续签劳动合同不需要再次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也进行考核的期限,这是一种双方双向选择的表现。
2020.12.27 146
-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劳动者需要重新约定离职日期还需要办理手续吗
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如果离职日期到了,劳动者不上班,用人单位也应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
2022-04-09 15,340 -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 劳动者需要重新约定离职日期还需要办理手续吗
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如果离职日期到了,劳动者不上班,用人单位也应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
2022-03-03 15,340 -
劳动合同到期需要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吗
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如果离职日期到了,劳动者不上班,用人单位也应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
2022-04-10 15,340 -
如果劳动合同到期,一方不续签,则需要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吗?
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重新约定离职日期;如果离职日期到了,劳动者不上班,用人单位也应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
2022-04-12 15,340
-
01:08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具体可以分为: 1、用人单位在继续维持原来的劳动条件情况下,员工本人不愿意续签的,则用人单位无需作经济补偿;如果是所在单位降低员工原来的劳动条件,导致员工不续签的,则用人单位需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2、如果是用人单位不愿
4,107 2022.05.11 -
01:15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怎么赔偿
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到期后不续签,是否需要进行赔偿,具体要分为两种情况来看:如果是用人单位不续签的,则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如果是员工选择不续签,则需要了解具体不愿意续签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1.如果用人单位继续维持、或提高原有劳动
15,559 2022.04.17 -
01:09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的;当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员工继续续签,则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其中工
44,60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