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刑事辩护人妨害作证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符合以下要件才会构成辩护人妨害作证罪: 1、主体要件:主体是刑事案件中的辩护人; 2、主观要件: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威胁、引诱证人违反事实改变证言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符合以下要件才会构成辩护人妨害作证罪: 1、主体要件:主体是刑事案件中的辩护人; 2、主观要件: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威胁、引诱证人违反事实改变证言的行为。
构成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的要件为: 1.犯罪主体为刑事案件中的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2.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反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行为。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如何判刑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的量刑: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证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
2020.03.16 105 -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如何量刑?
妨害作证罪的判罚有两种情形: 1、犯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犯此罪,如果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
2020.10.22 138 -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如何量刑
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
2020.04.07 101
-
如何认定辩护人妨害作证罪
构成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的确定: (一)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二)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 (三)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 (四)客
2023-08-10 15,340 -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如何定罪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的量刑: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证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
2023-01-01 15,340 -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如何判刑
依据刑法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07-04 15,340 -
如何量刑辩护人妨害作证罪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的量刑: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证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
2022-06-18 15,340
-
00:56
妨害公务罪如何处罚妨害公务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形:1、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4、故
1,084 2022.04.17 -
01:07
妨碍作证罪量刑标准妨害作证罪是由《刑法》第307条第1款、第3款规定的,根据该条款规定,犯本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到7年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妨害正在依法作证或者迫使
1,030 2022.04.17 -
01:09
如何认定故意伤害损害他人健康故意行为称为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非法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是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他人的身体健康,是故意伤害罪的客体,如果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健康,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自伤行为损害社会
1,85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