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强制性的具体情况?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反不正当竞争法强制性的具体情况; (1)知情权。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的情况具体包括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 (2)自由选择权.即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服务的权利。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商品的品种、服务及其提供者应有充分选手的余地;二是对于选择商品、服务及其提供者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受强制。 (3)安全权。即消费者享有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4)公平交易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5)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有要求经营者依法予以赔偿的权利。 (6)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即时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2.虚假标识行为。即经营者采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用与其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的;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3.滥用优势地位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
-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是怎样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是经营者,常见的经营者包括:自然人、经济组织、各种法人等。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
2020.08.01 287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处罚
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损害程度较轻,行为人只用承担民事责任;触犯了行政法规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会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行为严重到构成犯罪的,会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
2020.01.05 219
-
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强制性性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强制性的具体情况; (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2)虚假标识行为。即经营者采
2022-06-18 15,340 -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情形有哪些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以财产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他人谋取交易机会或者以竞争优势贿赂他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2021-11-17 15,340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体具体有哪些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有: 1、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
2022-06-12 15,340 -
《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有哪些内容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 形式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类似名称命名的成文法律,除了德国的立法之外。其他的如希腊191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奥地利1923年《联邦反不正当竞争法》、
2022-04-06 15,340
-
01:01
强制猥褒罪法院具体量刑如果犯罪嫌疑人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无论侵犯的是男性或者妇女,都构成了强制猥亵罪。并且,犯罪嫌疑人既可以对异性实施猥亵行为,也可以对同性实施猥亵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强制猥亵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1,637 2022.04.17 -
01:06
强制猥褒罪法院具体量刑标准行为人如果以暴力胁迫或者是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的,可以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如果是聚众或者是在公共场所当众触犯强迫猥亵罪等,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形的,可以处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对儿童进行了猥亵,那么就应
1,784 2022.04.17 -
01:11
什么情况下强拆不违法强拆,不一定是违法行为。如果拆除的是违法建筑,同时拆除单位已经依法履行了相关的公告职责,这时候强拆行为就不会构成违法行为。违法建筑的所有权人,无权请求拆除单位赔偿自己的损失。强拆主要是指行政强拆,是政府部门强制拆除建筑物等不动产的行为。根据
1,44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