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肇事逃逸的具体特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所谓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是: 1、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客体是交通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 3、主观方面是故意; 4、客观方面是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的特点有:多发生在25--35岁之间的中青年驾驶员;多发生在外地过境驾车者、无证酒后驾车者、借车或公车办私事者;多发生在夜间与乡间公路和偏僻公路;多发生在阴雨、雾天和雪天。
-
交通肇事逃逸的特点有哪些
交通肇事逃逸的特点: 1、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多发生在阴雨、雾天和雪天,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车辆、行人稀少,能见度低,难于发现,使逃逸者认为有机可乘。 2、发生的时间多在夜间。 3、多发生在乡间公路和偏僻公路,人车稀少,有利逃逸。 4、外
2020.04.24 118 -
交通肇事逃逸的具体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这么认定的: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
2020.04.15 114 -
交通肇事逃逸的具体情形
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行为人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 2、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 肇事逃逸的,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处罚款和吊销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2020.01.10 134
-
交通法肇事逃逸案件具体有哪些特点
1、交通法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驾驶人应当有违章驾驶的行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驾车逃离现场或者弃车逃逸。根据规定,对于肇事逃逸的驾驶人,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
2022-06-27 15,340 -
肇事逃逸形成的具体特征有哪些
事故逃逸的特点:1、侵犯的对象是交通安全;2、客观方面,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3、主观方面是过失。
2021-11-15 15,340 -
高速肇事逃逸怎么判罚?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
2022-06-01 15,340 -
高速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
2022-05-16 15,340
-
01:14
肇事逃逸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肇事逃逸的相关规定,针对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肇事司机逃逸的,如果尚没有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可以对肇事司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吊销肇事司机的机动车驾驶证
3,170 2021.04.25 -
01:28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有: 1、行为人由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依法应当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有死亡2人以上或5人重伤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
1,391 2022.04.17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