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怎么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行为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要指监管机关的正常秩序。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同私放在押人员罪一样,只有司法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
《刑法》第四百条 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行为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要指监管机关的正常秩序。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同私放在押人员罪一样,只有司法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
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怎么处罚?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
2020.05.22 88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构成?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构成为: 1、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严重不负监管职责,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 4、在主观方面必须出
2020.05.26 147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条第二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0.04.03 517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百条,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
2023-09-23 15,340 -
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怎么处罚?
行为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要指监管机关的正常秩序。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同
2023-08-11 15,340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怎么处罚
失职造成在押人员逃跑的既遂处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失职造成在押人员逃跑的,是指司法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而逃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者罪犯。
2021-12-30 15,340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怎么处罚?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是指造成多名重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后继续犯罪,给
2023-06-15 15,340
-
01:09
撞人逃逸致人重伤怎么处罚撞人逃逸致人重伤涉嫌交通肇事罪,处罚会根据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来确定。具体如下: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肇事者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1,621 2022.04.17 -
01:17
过失致人重伤罪法律规定怎么处罚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行为人过失的造成他人重伤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本罪侵害的法益是他人的身体健康,在主观上具有过失,有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有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客观上必须造成了使致他人重伤的后果。构
1,385 2022.04.17 -
01:09
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相比,两者都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过失致人死亡的场合,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
87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