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成为借款诈骗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2、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借款能变成诈骗罪吗
诈骗应该体现为目的上的非法占有,借款人在贷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想法,编造借款用途、伪造借款材料等就可以变成诈骗罪。诈骗型借款,会构成刑事犯罪,出借人可以去报警求助。应该立刻报警,作为出借人应该注意: 第一,无论是打官司还是报警,证据说话。作为出
2020.01.07 139 -
借款人怎样构成诈骗
借款人符合以下要件构成诈骗: 1、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 2、诈骗人在借款时采
2020.01.26 186 -
借款能够变成诈骗罪吗
诈骗应该体现为目的上的非法占有,借款人在贷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想法,编造借款用途、伪造借款材料等就能够变成诈骗罪。诈骗型借款,会构成刑事犯罪,出借人能够去报警求助。应该立刻报警,作为出借人应该注意: 第一,无论是打官司还是报警,证据说话。作为出
2020.01.10 137
-
怎样借款才能构成诈骗罪?
1、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
2021-04-19 15,340 -
怎样借款才能构成诈骗罪
1、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
2022-05-20 15,340 -
借条能否成为诈骗罪
视情况而定。认定是否诈骗的关键,不是看是否有借条,而是看借款人的行为和相关综合情况。 在实践中,借款型诈骗犯罪和民间借贷纠纷的外观上很相似,都表现为借款人欠钱不还,而当借款人被指控为存在诈骗行为时,借
2022-05-13 15,340 -
什么样的借款行为构成诈骗罪?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 (一)借贷式诈骗和民间
2022-12-12 15,340
-
01:07
贷款诈骗罪怎样判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正常的贷款管理秩序和金融机构对所借出资金的所有权。 该罪的量刑标准有: 1、贷款诈骗数额较大的,依法应当判处
1,133 2022.04.15 -
01:20
借钱不还能构成诈骗吗
借钱不还可能构成诈骗。如果债务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的,属于借贷式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涉嫌诈骗罪。但其实个人借贷一般都属于民事诉讼领域,由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债务人,而不涉及刑事。但是如果债权人
4,044 2022.05.11 -
01:18
贷款诈骗罪能取保吗
贷款诈骗罪在情节轻微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之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
1,31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