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款有哪些举证及其特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款的举证: 一、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名称在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后曾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二、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 借款合同、借款协议、借条、欠条、还款承诺书等。 三、证明已偿还借款的证据。 收条或各次还本付息的付款凭证。 四、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依据。 提供诉讼请求中关于要求计付本金及利息数额的计算清单,包括本金余额的计算清单、利息金额的计算清单等。 民间借贷的特征: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 5、民间借贷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是否有偿由借贷双方约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民间借款的举证有哪些
民间借款的举证: 一、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2020.01.31 67 -
民间借贷都有哪些特点
民间借贷有下列特征: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5.民间借贷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是否
2021.02.24 550 -
民间借贷的特点有哪些
民间借贷的概念以及特点: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其特点是主体的广泛性;资金流通的便利性、迅速性;以及借贷方式的多样性。
2020.08.22 153
-
民间借贷有哪些特点
借款合同,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数额货币的合同。 一是借款金额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易被修改 二是只签署了借款日期,而未规定还款日期,容易给被
2022-06-28 15,340 -
民间借贷有哪些特点?
民间借贷有下列特征: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
2023-06-29 15,340 -
民间借贷特点有哪些
民间借贷有下列特征: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
2023-06-27 15,340 -
民间借贷是什么,有哪些特点?民间借贷是什么?民间借贷有哪些特点
一、民间借贷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一)民间借贷是什么?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
2022-03-14 15,340
-
01:33
民间借贷纠纷举证证据有哪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修改的最新司法解释规定,能够证明民间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就包括了一般的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一般的债权凭证指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出具的借条、欠条以及收据。其他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是指,虽然不
1,553 2022.04.17 -
01:10
探视权的特点有哪些
探视权,通常指的是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的与其未成年子女联系、探望、会面、交往和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行使探视权利的时间和方式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当协议不成时,一般由人民法院判决。 探视权的特点有: 1、探视权的权利主体是针对夫妻
497 2022.04.17 -
01:12
哪些民间借贷是有效的
有效的民间借贷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
562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