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十万被告判几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纯的债务属于民事纠纷,不会涉及刑事责任。欠债100万不还要判几年,要看法院判决还款后,在有履行能力并且能够履行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这是另外一回事。
被告欠100多万,一般不会被判刑。法院会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向原告还本付息,如果被告不履行生效判决规定的义务的,原告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被告合法所有的财产。
-
被告欠100多万的话要被判几年
单纯的债务属于民事纠纷,不会涉及刑事责任。 欠债100万不还要判几年,要看法院判决还款后,在有履行能力并且能够履行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这是另外一回事。
2020.05.11 141 -
欠二十万不还会判几年
欠20万不还,对方起诉至人民法院,由法院判决之后,有能力而仍不归还的,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2020.07.08 465 -
-
欠十万被告了判几年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
2022-07-04 15,340 -
欠款十几万会被判几年
欠款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构成刑事犯罪,不会因此被判刑。但债权人提起民事诉讼,经过法院判决,执行中有能力偿还而不执行的,会被拘留;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关于欠款十几万会被判几
2022-08-13 15,340 -
欠十几万该判几年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2022-08-10 15,340 -
欠十万元判几年
1、是否构成刑事犯罪,要看信用卡欠款的时间和本金金额; 2、如果欠款的本金金额达到一万以上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的“恶意透支”,涉嫌信用卡诈骗罪,依法应当处五年以下
2022-07-22 15,340
-
01:17
诈骗十万判几年诈骗十万的,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按以下标准量刑: 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
636 2022.07.06 -
01:09
盗窃十万元能判几年盗窃十万元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盗窃罪量刑的数额标准有以下三种: 1、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形,或者有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情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
857 2022.05.27 -
00:56
诈骗十多万能判几年诈骗十多万元,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可知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
2,25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