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权人把钱借给债务人之后,债务人却失踪联系不上了,这个时候债权人要怎么样追讨债务呢借款人失联构成诈骗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借钱后失联不能构成。 为了避免借款“有去无回”,债主在打借条时,不要不好意思,最好让借款人找一个担保人,或以财产作为抵押。如果借款通过银行转账方式交付,最好要求借款人使用其自己的银行卡,并保留好转账凭证。 无论借款人是否“失联”,债主都可将借款人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其偿还欠款。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时算起。如果借款人到达约定还款期限后仍未还款,债主应及时到法院起诉,避免超过诉讼时效。 如果借款人找不到了,债主可按照借款人的联系地址或户籍地址,以特快专递方式向其寄送催告函,并在详单上备注有关信息,保留好详单。通过电话、短信催告,要保留好录音等证据。 若通过催告等方式仍联系不到借款人,在能够证明借款人下落不明已满两年的情况下,债主可到法院申请宣告该人失踪。该人成为失踪人后,其配偶、父母等可依法成为财产代管人。债主可要求代管人以失踪人的财产偿还债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的行为,被害人因此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在借钱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还钱的打算的,骗了钱用于其他方面用途的,那就是诈骗。
借款人在欠有巨额债务情况下,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借钱不还的会构成诈骗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
什么情况下借钱不还不构成诈骗罪
1、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 2、诈骗人在借款时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
2020.04.27 177 -
-
什么情况下借钱不还就构成诈骗罪
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的要件是:主体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客体是他人的公私财产;客观上表现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诈骗行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
2020.03.30 133
-
什么情况下借钱不给钱会构成诈骗罪吗
债权人把钱借给债务人之后,债务人却失踪联系不上了,这个时候债权人要怎么样追讨债务呢借款人失联构成诈骗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借钱后失联不能构成。 为了避免借款“有
2022-07-15 15,340 -
什么情况下借钱不还算诈骗罪
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还有些打借条之后伪造还款收条的,
2022-06-23 15,340 -
什么情况下借钱人跑了构成诈骗罪
1、借款时虚构事实,隐瞒借款真相,欺骗对方提供款项,然后逃跑的,构成诈骗罪。 2、借款时具有真实合法的借款用途(如用于经营等),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其后,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归还借款的,为逃避债
2022-03-15 15,340 -
什么情况下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构成的情况
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具
2022-07-15 15,340
-
01:20
借钱不还能构成诈骗吗借钱不还可能构成诈骗。如果债务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的,属于借贷式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涉嫌诈骗罪。但其实个人借贷一般都属于民事诉讼领域,由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债务人,而不涉及刑事。但是如果债权人
4,156 2022.05.11 -
01:10
多少钱构成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达到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就属于数额较大的情节,也就是说,诈骗三千元以上就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或者公共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情节的行为。同时,诈骗数额较大
2,922 2022.04.17 -
01:05
什么情况下构成寻衅滋事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实施殴打、辱骂,或者破坏公私财物等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行为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即构成寻衅滋事:1、随意殴打他人,或者追逐、侮辱、谩骂、恐吓、拦截他人,行为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2、强行夺取他人财物,或者
1,14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