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持卡人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私刻公章、伪造保函证明等骗取发卡行的信任,从而领取并持有信用卡之后进行恶意支。 (三)持卡人通过假消费等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关于恶意欠款的后果:恶意欠款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数额或者规定期限的,仍然与银行保持者联系,一般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良信用记录。信用卡用户逾期还款将被记入不良信用记录。信用卡用户逾期还款将被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并且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全国联网。面临刑事诉讼,如果用户在透支2个月后还不还款,银行就打电话提醒用户还款。如果还不还款,银行就请律师向用户发出律师函。如果还不还款,银行就会报案,涉嫌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什么是恶意透支
首先,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其次,判断是否属于恶意透支看这三个标准: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3、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
2020.01.06 211 -
恶意透支信用卡一般有哪些表现
恶意透支信用卡一般有如下表现: 1、超出了透支限额,是否超过透支限额以信用卡帐户余额差数是否超过限额为准; 2、在规定期限内未偿还透支款本息而又继续透支的; 3、超限额或超期透支前没有取得发卡行授权的许可,包括逃避授权、伪造授权和骗取授权等
2022.04.29 164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5-04 15,34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23 15,34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16 15,34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09 15,340
-
01:17
恶意透支信用卡怎么判刑
信用卡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恶意透支属于违约行为,需依照信用卡领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但符合一定条件将成立犯罪。《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
1,750 2022.04.17 -
01:03
信用卡透支多少钱会被起诉
不管信用卡透支多少钱,都有可能会被起诉。如果透支金额达到1万元以上、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那么就有可能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被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1,443 2022.04.17 -
00:52
恶意投诉快递员有什么法律责任
恶意投诉,已属于侵犯他人名誉的范畴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需要承
3,56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