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以后把公司的客户带走违法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员工跳槽后带走原公司客户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为新的公司带来了经济利益,是违法行为。 如果和员工签的《保密协议》中,已经明确客户名单属于商业秘密,那么这一规定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劳动者违反《保密协议》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二十三条【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职后是不可以带走公司客户的,员工离职后带走原公司客户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如果原公司和员工签的相关协议中,已经明确客户名单属于商业秘密,那么这一规定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即使不构成商业秘密,作为员工也有义务不予泄漏。
违法,对于把以前公司的客户带到了新的竞争行业的公司那里的话,可能会涉及到违法的行为,因为这个已经给以前的公司造成了一些商业秘密上面的危害。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
员工离职带走客户违法吗
如果和员工签的《保密协议》中,已经明确客户名单属于商业秘密,那么这一规定对员工就有约束力。 员工跳槽后带走原公司客户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为新的公司带来了经济利益,是违法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
2020.06.30 341 -
销售离职带走客户违法吗
员工跳槽后带走原公司客户是违法的,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 如果和员工签的《保密协议》中,已经明确客户名单属于商业秘密,那么这一规定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即使不构成商业秘密,作为员工也有义务不予泄漏。
2020.02.07 412 -
带走的公司客户资源是合法的吗?
员工跳槽后带走原公司客户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为新的公司带来了经济利益,是违法行为。如果和员工签的《保密协议》中,已经明确客户名单属于商业秘密,那么这一规定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即使不构成商业秘密,作为员工也有义务不予泄漏。商业秘
2020.08.05 1,029
-
离职后联系公司客户违法吗
离职后联系公司客户,如果不是以非法获取利益或者以原用人单位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商业或者侵害原用人单位利益的,劳动者单纯联系原客户是不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
2022-02-06 15,340 -
公司客户拿货走账犯法吗
1、报警处理,涉嫌刑事返租,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
2022-03-29 15,340 -
离职后自己手上的客户名单还在公司手里公司有权拿走吗
劳动者依法离职,劳动者手上没有成交的客户名单公司是有权拿走的,劳动者的名单是劳动者在职时,利用用人单位的资源获取的,劳动者应当和用人单位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劳动者不得非法占有。《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
2022-03-02 15,340 -
离婚后女方可以把孩子带走吗
1、建议你起诉解决婚姻和小孩扶养权问题。2、你如果起诉,对于10周岁以上的小孩扶养权问题,法院会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小孩的成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会需要征求小孩的意见,如果小孩愿意和你一起生活,则
2022-03-20 15,340
-
01:17
公司用个人账户走账算违法吗
公司用个人账户走账算违法。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存款人使用银行结算账户,不得有下列行为:1、违反法律规定规定将单位款项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违反本办法规定支取现金;3、利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逃废银行债务;4、出租、出借银行结算账户;5、从基本
14,419 2022.05.11 -
00:59
离婚后把孩子私自带走怎么起诉
离婚后对方私自带走孩子,如果对方具有孩子的抚养权,这属于对方行使抚养权的行为,当事人并不能够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剥夺对方的抚养权。但是,对方并不能够拒绝当事人探望未成年子女的合理请求,如果对方多次拒绝当事人的合理请求,当事人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
692 2022.04.25 -
01:04
购买客户信息违法吗
购买客户信息违法。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盗取他人个人信息侵犯了公民个人的权益,因此属于犯罪范畴。购买个人信息违法,严重时就会构成犯罪,受到刑法追究。一般来讲,买卖隐私信息将构成违法行为。在网上花钱购买客户的隐私信息,会产生民事责任后果,受害
5,60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