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企业占用怎么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自建的厂房、员工宿舍、仓库的,应当对其自建物进行评估补偿;租赁厂房的应当补偿租金损失。 3、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包括不可迁移的水、电等附属设施,应当结合装修或建造成本,使用年限等因素进行评估补偿。 4、设备重置与搬迁的补偿,对于无法搬走的设备设施,应当结合重置成本、成新评估补偿;对能够搬走的设备、设施应当给予搬迁费用,以及搬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害等进行评估补偿。 5、企业因拆迁而被迫停产停业的损失补偿,停产停业损失根据企业的性质、经营效益的不同,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来评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可以改变。改变的方法:根据原供地方式、地块所在区域的不同,国有建设用地的改变原批准用途的审批主要有两种情况: 1、是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应当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 2、是划拨国有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审批程序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类似。
-
企业用童工不给工资怎么办?
雇佣童工是不合法的。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不给工资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0.10.03 90 -
企业用童工不给工资怎么办
雇佣童工不给工资,可采取以下手段: 1、收集相关证据,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2、可以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引入执法机构的监督与检查。
2020.10.20 152 -
企业占用土地的期限为
企业征用土地的年限是20年。在过去企业征地的年限都是50年,但是根据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正常周期只有8-12年,所以国家为了土地的利用率更高,对于企业征地的年限进行了裁剪,由过去的50年缩短为20年。
2020.02.28 139
-
广安企业占用怎么赔偿
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自建的厂房、员工宿舍、仓库的,应当对其自建物进行评估
2023-06-19 15,340 -
运城企业占用怎么样给
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自建的厂房、员工宿舍、仓库的,应当对其自建物进行评估
2023-05-31 15,340 -
通化企业占用怎么样给
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自建的厂房、员工宿舍、仓库的,应当对其自建物进行评估
2023-06-09 15,340 -
平凉微小企业被占怎么给? 怎么推广?
微小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自建的厂房、员工宿舍、仓库的,应当对其自建物进行
2023-06-18 15,340
-
01:23
企业占用农民耕地怎么补偿
企业占用农民耕地的补偿如下: 1、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2、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3、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按照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根据相
3,875 2022.04.17 -
00:59
企业不安排正常休假怎么办
企业不安排正常休假,劳动者可以先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不成,或者一方不愿意协商的,导致发生劳动争议的,那么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年休假通常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
3,153 2022.05.11 -
01:16
拆迁中企业员工安置费用如何计算
一些省市对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进行了规定,如北京市就对此做了规定。北京市规定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标准按照上个月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 如果拆迁中企业与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员工的安置费用就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计算。依据《
1,140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