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可以委托亲友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要求有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不能成为代理人的情形包括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适合担任代理人的人。私法自治,民诉中可委托朋友作为自己的工作人员代理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在《民法总则》颁布实施之前,我国的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2年,而在此之后诉讼时效就改为了3年。若超过了规定的诉讼时效再去法院起诉的话,不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的情况,那么当事人就会丧失胜诉权,这也提醒当事人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之后,能够积极的维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要求有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不能成为代理人的情形包括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适合担任代理人的人。私法自治,民诉中可委托朋友作为自己的工作人员代理诉讼。
可以委托家人参加开庭、进行辩论、请求调解,特别授权处理其他诉讼事宜。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
民事诉讼可不可以委托朋友出庭
民事诉讼可以委托朋友出庭。 有特别的限制性规定,根据规定,仅仅是以朋友身份,而没有其他手续的话,是不能作为代理人的,要想作为代理人,必须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推荐。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
2022.07.02 1,591 -
民事诉讼可以委托朋友为代理人吗
民事诉讼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但需要有授权委托书。需要注意,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适合担任代理人的人不能成为代理人。
2021.02.24 1,148 -
民事诉讼委托亲属行吗
民事诉讼委托亲属可以。当事人的近亲属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
2020.11.25 175
-
民事诉讼可以委托朋友吗
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私法自治,民诉中可委托朋友作为自己的工作人员代理诉讼。要求有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
2021-06-22 15,340 -
民事诉讼委托亲属可以吗
可以。《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委托代理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
2021-05-17 15,340 -
民事诉讼可以委托朋友代替吗
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要求有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不能成为代理人的情形包括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适合
2021-06-20 15,340 -
可以委托朋友代理民事诉讼吗?
可以委托自己的朋友代自己去应诉要求有授权委托书。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不能成为代理人的情形包括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适合
2021-06-20 15,340
-
00:53
离婚诉讼可以委托人吗
首先,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起诉,但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并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但由于离婚案件的特殊性,即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是否离婚以及财产的分割处理等问题,
1,784 2022.05.11 -
01:10
民事诉讼可以附带刑事诉讼吗
民事诉讼不可以附带刑事诉讼,但是刑事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具体情况如下: 1、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我国采取先刑后民的审判原则,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
3,378 2022.10.06 -
01:05
交通事故委托律师处理可以吗
交通事故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下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具体如下: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3,76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