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公租房可以转书?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租公租房,可以落户!符合条件的京籍无房家庭租房,其子女可以享受在租房所在区接受义务教育!非京籍家庭,可根据住房租赁监管平台登记备案的信息、北京关于非京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规定,办理适龄子女在出租住房所在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手续! 以后租房要在监管平台上备案了,政府将发布很多便民措施。租房合同期内不许随意涨租金。租金最好按月收取。合同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房主就应退回押金。出租期间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强制方式驱逐承租人,未经承租人同意不得擅自进入出租住房。 房东在租赁期间出售住房的,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租赁期间房屋若买卖继承赠与,不影响租赁合同效力。打击二房东。租户不得擅自转租、合租。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租客未经同意就转租房子,房东可以收回房子。租客可以将房间转租的,有两种情形: 1、经过房东权同意即可。 2、事先未经房东同意,但房东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租客将房屋转租给别人,但在六个月内没有提出反对的如果租客擅自转租,导致后面承租到房的人被房东收了房,可以要求租客进行赔偿,要是对方不肯赔偿,损失又较大较多的,建议可以及时找个擅长解决合同纠纷的律师走法律途径拿回钱。
公租房为政府投资或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住房保障对象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不可以转租或出租。
-
公租房可不可以转租
公租房禁止转租、转借。制定公租房政策时,其中规定了6种承租家庭禁止的行为包括:将承租住房转租、转借;擅自改变承租住房居住用途;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承租住房内居住;连续3个月以上未按期交纳租金等。这6种情况只要出现1种,公共租赁房就要收回。租住
2021.04.26 322 -
公租房可以转租吗
公租房禁止转租、转借。制定公租房政策时,相关部门认真总结了经适房和限价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完善了公租房政策。 其中规定了6种承租家庭禁止的行为包括:将承租住房转租、转借;擅自改变承租住房居住用途;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承租住房内居住;连续3个月
2020.06.09 152 -
公租房可以转租么
公租房为政府投资或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住房保障对象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不可以转租或出租。根据《公租房管理办法》,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退回公共租赁住房:
2020.12.10 156
-
律师可以买公租房吗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是公租房廉租房可以卖吗的回答: 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退回公共租赁住房: (一)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 (二)改变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用途的; (三)破
2022-07-21 15,340 -
律师户籍公租房可以吗?
公租房是不能迁入户口的,因为不是租住人员的物业。 1、目前已确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的规定,今后,北京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北京户籍居民,只要符合
2022-07-12 15,340 -
律师公租房可以落户吗?
租公租房,可以落户!符合条件的京籍无房家庭租房,其子女可以享受在租房所在区接受义务教育!非京籍家庭,可根据住房租赁监管平台登记备案的信息、北京关于非京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规定,办理适龄子女在出租
2022-07-07 15,340 -
公租房公租房可以转租吗
很高兴为您回答,公租房能转租吗的问题。国家有明确规定,公租房不能转租。如果发现承租人有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改变用途,破坏或者擅自装修且拒不恢复原状,在公共租赁住房内从事违法活动,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
2022-03-27 15,340
-
01:01
外地人可以租公租房吗外地人可以租公租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外地人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就能申请公租房,具体条件如下:1、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2、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3、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
4,726 2022.04.17 -
01:03
公务员可以申请公租房吗公务员可以申请公租房。只要满足申请公租房的条件,即使是公务员,那么也可以申请公租房。依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公共租赁住房,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 2、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 3、申
12,770 2022.05.11 -
01:18
什么条件可以申请公租房和廉租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是政府面对低收入群众的一项福利性住房政策,申请廉租房的条件如下: 1、户口需要在申请地,即申请人具有5年以上当地城市常住户口; 2、申请人必须向民政部门提交低收入家庭认证申请,必须是是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或最低收入家庭
4,54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