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积极赔偿的是立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以。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判罚。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共同犯罪积极赔偿的可以轻判。积极赔偿可以认定为有悔罪表现,属于刑法规定的,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可以。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判罚。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
积极阻止犯罪的共同犯罪还能减刑吗
可以。如果在进行共同犯罪时阻止犯罪行为是可以进行减刑处理的。对行为符合犯罪既遂特征的既遂犯,我国刑法要求根据其所犯的罪,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和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
2020.05.14 142 -
共同犯罪既遂积极阻止犯罪是否减刑
共同犯罪既遂积极阻止犯罪,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2020.10.20 159 -
累犯积极赔偿能缓刑吗
不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该条很明确的规定了,累犯不得适用缓刑。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5条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即采取必须从重处罚的原则。
2020.05.30 118
-
共同犯罪积极赔偿的可以轻判吗?
可以。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判罚。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
2022-05-14 15,340 -
共同犯罪积极赔偿的可以轻判吗
可以。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判罚。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
2022-06-01 15,340 -
共同犯罪积极阻止犯罪要是刑事立案怎么判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积极阻止犯罪,必须要成功阻止犯罪才可能认定立功,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
2022-06-04 15,340 -
2022年共同犯罪积极赔偿的可以轻判吗
可以。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判罚。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
2022-11-21 15,340
-
01:13
教唆犯是共同犯罪吗
教唆犯是不是共同犯罪,需要看情况而定: 教唆犯和被教唆犯要形成共犯关系,所教唆的对象应该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已经达到刑事责任的人。 如果教唆的对象是没有满十四周岁或患有精神病的,这种情况不能形成共犯关系,不构成共同犯罪, 只对教唆人
1,125 2022.04.17 -
01:22
共同犯罪的认定
构成共同犯罪,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实行犯罪行为,并且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第二,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都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这个意思是指,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犯
2,471 2022.04.15 -
01:19
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立案标准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从犯罪构成的要件方面来考虑: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还给广大储户和公众带来了风险,造成财产损失。 2、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
581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