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民间借贷判决生效后下一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判决书生效后,被执行人要履行判决书规定的义务,如果超过期限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执行开始方式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限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被起诉的,法院会向被告人送达传票等法律文书。 主要是告知,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辩,以及举证时限、举证规则等权利义务; 2、法庭将择时开庭,并通知原、被告出庭。 法庭一般先询问双方是否愿意调解,调解不成的,法庭将进行审理,双方举证、质证、辩论,法庭听取原被告双方意见。案件一般是在开过庭后,法庭再择时宣判。 3、判决后,如果在15日内不上诉的,判决生效;如果上诉的,案件进入二审程序,二审作出的判决,就不能再上诉了,判决一旦作出立即生效。 4、判决书中会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如果被告人败诉的,要承担相应的诉讼费。同时要在应当在判决书明确的规定时限内,自动履行义务。 5、义务人不自动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在2年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分两种情况:1.一审判决下发后的15天内,如双方均未对该民事判决提起上诉,该民事判决书生效。2.一审判决下发后的15天内,如双方或一方对该民事判决提起上诉,则二审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该民事判决书即生效。
-
民间借贷的判决多久生效
民间借贷的判决生效时间应当是判决书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之后当事人没有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的,该判决书生效。如果当事人提起上诉吧,则判决书在二审法院作出判决后生效。
2020.02.11 196 -
-
民间借贷纠纷判决后多久会生效
民间借贷纠纷开庭多久后可以判决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作出判决;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作出判决。
2020.05.26 344
-
民间借贷判决下来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
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一,法院进行调解后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就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双方并签收之后,视为调解成功; 其二,如果法院调解后没有达成协议的,就要及时进行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022-11-07 15,340 -
判决书生效后下一步怎么办
没什么可做的了,判决一下你们就不再是夫妻,该干什么干什么吧。有些一手续其实可做可不做,但是推荐做下。首先推荐你们两人再去民政办理离婚手续,因为你们的婚姻状态上仍是已婚,如果碰上需要婚姻证明的场合,你们
2022-10-17 15,340 -
2022年民间借贷开庭后多长时间下判决书
1.判决书,法律术语,是指法院依据判决写成的文书。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种应用写作文体,包括民事判决书、刑事判决书、行政判决书和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2.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法院对案件立案受理后,会尽快安排开
2022-12-02 15,340 -
民间借贷庭前调解后下一步怎么办
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一,法院进行调解后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就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双方并签收之后,视为调解成功; 其二,如果法院调解后没有达成协议的,就要及时进行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022-10-14 15,340
-
00:57
民间借贷纠纷怎么解决民间借贷的纠纷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解决、人民调解、强制执行、仲裁、督促程序和支付令、诉讼、诉讼调解和仲裁调解。民间借贷纠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而产生的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
1,778 2022.04.15 -
00:55
民间借贷不还款怎么办民间借贷不还款应该先了解不还钱的原因,如果是确实没有能力还钱的话,延长还钱期限的话,要记得重新打个借条,说明原因。一定要保存好借条,如果到了期限,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法院判决后,如果对方还是不还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房产可以抵押。依据我国相
1,475 2022.04.17 -
01:19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无论是民法总则还是民法典,都对民事诉讼时效制度,作出了最新的修改。根据最新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应当适用一般的规定,也就是说适用法定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就应当从权利人,也就是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
7,14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