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有精神病的人离婚孩子会判给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般会判给不患病的一方。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精神病离婚孩子的归属问题:一般归配偶抚养;如果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愿意且有能力承担精神病人和孩子的抚养责任,配偶同意的,可由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来承担;如果孩子已满8周岁,可以征求孩子的意愿,选择抚养人。
对于子女抚养问题,法院一般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若是男方患有精神病,属于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可能会优先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女方。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生活。孩子在十周岁以上的,还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男方患有精神病,也可能将孩子判给女方。
-
男方有精神病离婚的话孩子会判给谁
对于子女抚养问题,法院一般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若是男方患有精神病,属于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可能会优先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女方。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生活。孩子在十周岁以上的,还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男方患有精神病,也可
2021.01.27 250 -
女方有精神病和精神病的男方离婚孩子判给谁
根据规定,在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有能力并愿意承担该精神病人和其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征得配偶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未成年子女归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代其进行抚育,也就是说如果你妻子的父母愿意抚养也是可以的,你也可以要求孩子和你生活,法院
2020.12.21 193 -
男方有精神病离婚孩子判给谁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方有精神病离婚的,孩子的抚养权会判给另一方。但如果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的监护人有能力并愿意承担该精神病人和其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征得配偶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未成年子女归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代其进行抚育。 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的配
2022.11.07 146
-
离婚精神病孩子会判给谁
精神病患者离婚,法院一般会把子女判给没有精神疾病的一方,因为精神病人在法律上称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没有控制能力和辨认能力,自己不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抚养子女也有一定困难。
2022-11-07 15,340 -
精神病离婚的孩子会判给谁
精神病患者离婚,法院一般会把子女判给没有精神疾病的一方,因为精神病人在法律上称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没有控制能力和辨认能力,自己不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抚养子女也有一定困难。
2022-11-27 15,340 -
精神病离婚孩子会判给谁
一般会判给不患病的一方。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
2022-10-13 15,340 -
精神病人离婚孩子判给谁
1、一般归配偶抚养; 2、如果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愿意且有能力承担精神病人和孩子的抚养责任,配偶同意的,可由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来承担; 3、如果孩子已满8周岁,可以征求孩子的意愿,选择抚养人。 4、法律依据
2022-11-15 15,340
-
01:03
精神病离婚孩子归谁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应当综合父母亲双方的经济条件、精神状况、品质品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如果父母亲中一方存在以下情况,不得抚养子女: 1、父母双方中一方存在有精神疾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可能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严
1,068 2022.04.17 -
01:02
离婚有精神病的孩子还有抚养权吗
患有精神疾病的一方,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的。患有精神疾病,往往自身的生活的无法自理。患有精神疾病,在经济能力,收入情况上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孩子的抚养权给患有精神病的一方,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
420 2022.05.13 -
01:04
离婚后孩子会判给谁
离婚后孩子判决如下: 1、离婚孩子不满两周岁的,一般会判给母亲; 2、已满两周岁的子女,对于孩子抚养权父母双方可以进行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3、若是孩子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
699 2022.07.02